2017年6月28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赴瑞金精准扶贫实践调研团队在当地扶贫组工作人员带领下正式入驻瑞金市黄沙村华屋。
几米开外,绿色背景,刻有白色“红军村·华屋”字样的碑石远远的映入仍坐在瑞金市区开往黄沙村华屋组的客车上的14名队员的眼帘。当队员们拖着笨重的行李走下大巴车时,周围的一切都给了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是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乡村。石桥、流水、环山相映,被荷花、荷叶、莲蓬紧密铺满的水塘、大片的果蔬种植大棚、高山油茶与一栋栋格调一致、排列错落有致的客家楼房相配,乡村与自然融合,可谓山好、水好、景美。
20世纪90年代“生态扶贫”一说被提出,历经二十多年的实践,如今的生态发展理念早已生根。工作人员告诉队员,2012年瑞金从实际出发,结合“红色旅游”特色,黄沙村以华屋为核心,深入发掘华屋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成立旅游公司,与村民合作,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村民收入大大提高,这使华屋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据了解,过去的华屋采用粗放型发展模式,村民多上山砍柴,长年樵采使山上树木大面积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发生。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仅效益十分低下,还终会反噬自身,让当地村民遭受多重灾难。泥泞的山路,破旧的土坯房屋,这是14年扶贫之前的华屋旧颜,加之资源禀赋差,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文化水平低,战争创伤等一系列因素,华屋人民一直非常贫穷,2012年前华屋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整个村庄没有汽车、空调、燃气灶和太阳能,甚至没有一户家庭有卫生间。长年的极度贫穷让村民对脱贫逐渐失去信心,外出务工谋生的不愿再回来,没有技能被迫留下的则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而今的华屋,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绿水环绕、环境优美。如此焕发光彩,一派生机,华屋的改头换面与其创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
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黄沙村响应号召,由扶贫干部牵头与扶贫对象共同制定《叶坪乡黄沙村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华屋实行生态扶贫战略,大力实施土坯房改造,统一建造、装修新房,最后拆迁分配,同时完善基础设施,解决村民用水、用电问题,极大改善了村民的住房及生活条件。“文旅农”结合,放弃过去粗放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带领村民成立养蜂合作社,在田里种植果蔬、在高山上种植油茶、脐橙,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园,增加村民收入。结合“红军村”的历史积淀,在村里兴建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入口景观、村史馆、农民戏台等基础设施,依托17棵信念树,在后山建造“信念亭”,以“信念的力量”、“永恒的信念”为主题的村史馆,创建党性教育基地,开办农家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集红色旅游、历史体验、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使得这里成为各地游客体验红色文化、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或召开党团会议的最佳选择。
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联系,通过改善环境,平衡生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现代农业、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等科技知识,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使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促进经济发展,红色文化背景与绿色环境相结合,让贫困村民生态脱贫,走上致富道路。华屋的华丽转变让外出务工的人重拾信心,自愿回乡发展。“感党恩沐春风华屋处处添锦绣,承国运建新楼农家人人话振兴”,类似的对联门墙上随处可见,生动的展现出村民满满的幸福感和对于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肯定。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强调,“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华屋人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突破僵化思维,创新发展,实行生态扶贫,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的红色故土上,正在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6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