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做一条最长的舞龙!”“我们要做粉红色的舞龙⋯⋯”夏日村间,一声声志气高昂的童声在遂溪县黄略镇平石学校的校园里回荡着。
舞龙,又称“龙舞”,民间又称“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表演时具有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之势,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它是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变迁,湛江人龙舞逐渐失去往日的吸引力,日渐没落,而传承湛江人龙舞非遗文化的关键正在于吸引更多热血青少年参与其中。因此,为助力湛江人龙舞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平石学子对湛江人龙舞文化的认识,近日,岭南师范学院“追希”党员社会实践队于湛江市遂溪县黄略镇平石村平石学校开展了极具特色的舞龙非遗文化科普课堂与舞龙手工体验课。
“龙是炎黄子孙的图腾和精神信仰,传说龙具有行云布雨、祈福消灾的能力,因此龙舞象征祥瑞,寄托着人们祈求消灾降幅、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7月11日上午,实践队队员邹伟娟担任小老师在舞龙非遗文化科普课堂上为“追希”2班的学生们介绍了舞龙习俗的起源、象征意义和传说故事。
图为实践队小老师为学生们讲解舞龙习俗起源 郑晓婷 摄
“舞龙,一个人能舞起来吗?”“不能!舞龙表演除了龙珠、龙头和龙身的外,还需要有人敲鼓伴乐,通常需要一般十个人以上的合作来完成。”邹伟娟小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为孩子们介绍了舞龙需要的表演者人数,更着重指出了舞龙表演者们需要绝对地信任才能通过合作一起完成高难度的舞龙套路,才能展现出华丽而有力的舞龙形态。邹伟娟小老师将湛江人龙舞非遗文化中至关重要的团队合作、奋发开拓的精神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去。
实践方可出真知,非遗文化的技艺传承需要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实践中去。7月12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外树叶的间隙洒入教室,细碎的光线为孩子们的画作更添一抹夏日的色彩,在“追希”2班的舞龙体验手工课上,实践队摄影组的队员用相机定格下这唯美的一幕。
“舞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五彩缤纷的中国龙尊贵而华丽,今天我们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来创造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舞龙⋯⋯”支教小老师林娟一边舞动着手中的精巧的手工舞龙,一边对孩子们笑着说道。她将孩子们以四人一组的方式分成四个小组,并安排孩子们按照位置序号,序号为1的同学负责头和尾的上色,序号为2的同学剪下轮廓,序号为3和4的同学负责龙身制作,序号为2的同学最后粘贴上筷子。
图为实践队小老师展示精美的手工舞龙 梁秋露 摄
“大家要注意龙身需要由奇数个数的纸环组成,龙头龙尾需要和小伙伴一起讨论上色⋯⋯”林娟小老师耐心地叮嘱着孩子们,悉心教导。通过团队协作,最终“追希”2班的小朋友们都共同努力完成了专属于他们的特色舞龙。五彩缤纷的手工舞龙,载托着孩子们对舞龙非遗文化的无限热爱,也展现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图为实践队小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手工舞龙 梁秋露 摄
本次舞龙非遗文化科普课堂与舞龙手工体验课中,“追希”党员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始终秉持着关爱乡村留守儿童成长,为平石学子点燃追逐梦想的希望之火的初心,兢兢业业为平石学子普及舞龙非遗文化技艺与精神,不仅收获了孩子们对支教课堂的热情与喜爱,而且筑牢了湛江人龙舞的发展基础。
湛江人龙舞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独具海岛特色,被誉为“东方一绝”,是湛江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中有待擦亮的“金名片”。“追希”党员社会实践队自创立起已经十载有五,多年来始终坚守在湛江舞龙非遗文化精神的传承发展道路一线,实践队表示将继续发扬新时代青年人的志气与担当,有一分热便发一份光,以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活力,以教育之力点“湛”湛江人龙舞技艺,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
终审 | 罗程瑜
复审 | 杨雨朵
初审 | 蔡游远
撰文 | 蔡游远
摄影 | 梁秋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62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