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的非遗泥塑文化,了解大吴泥塑文化传承现存困境,提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韩路护江队于7月7日到“中国泥塑之乡”、“广东艺术名村”大吴村进行实地探访,通过参观大吴泥塑博物馆,切身体验泥塑工艺,感受泥塑文化的魅力,并且采访了大吴泥塑博物馆馆长、大吴泥塑传承人潘幼芬,深刻感悟大吴泥塑的悠久历史,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内涵,感悟泥塑工艺品体现的匠人精神,深刻思考大吴村应该如何做好文化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并得到了潘幼芬老师的深刻讲解。
对话传承人
新韩路护江队抵达大吴泥塑博物馆,对潘幼芬老师进行采访,一同讨论大吴泥塑的传承发展。首先潘幼芬老师给队员们讲述大吴泥塑以及大吴泥塑博物馆的历史,大吴泥塑迄今已有78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大吴泥塑博物馆创办于2018年,开馆至今接待约14万人,日流量约500人。团队了解到大吴泥塑从鼎盛时期的“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如今却已是寥寥无几,而吴光让老师凭着对艺术的热爱与不愿让老祖宗的手艺失传的信念,捧真心携情怀,不断钻研学习,精益求精,让古老味道保留下来,展示大吴泥塑的魅力。随后队员访问老师一些关于现如今泥塑传承存在的问题,潘幼芬老师讲道泥塑手艺人才流失是现今主要问题,但也在寻求解决路径对其传承,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与中小学合作、旅游社和政府带动宣传等方式寻求传承解决路径。
图为队员对潘幼芬老师进行采访。苏逸瀚 供图
参观艺术品
在采访结束后,博物馆老师给队友们讲解了代表性的一些大吴泥塑作品的含义与由来。其中尤为深刻的作品是《出花园》,“出花园”是潮州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是孩子告别童年的一种仪式,“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在浸有12种不同鲜花的水中沐浴,然后扎上红肚兜,穿上外婆送的新衣裳和红木屐。穿戴整齐后祭神,拜别床脚下的公婆神,然后扔掉香炉碗,吃甜菜汤圆和象征长寿的面条。如此有仪式感的传统习俗里,无不展示着潮州人对孩子纯粹的祝福和爱。
在此过程中,队员们感悟到了第二十四代传承人吴光让老师在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所在,千百年来工匠以业为生,以技为本,干一行爱一行,在干的过程中增长技艺和才能。跟着博物馆老师的脚步,《和谐》《过番》《泥塑制作工艺》《功夫茶》泥塑工艺品逐一进入的队员们的眼帘,在这眼前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队员们无一不被泥塑技艺的工匠震撼到。
图为作品《出花园》泥塑工艺品。林梓璇 供图
体验泥塑工艺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大吴泥塑的技艺,切身体会大吴泥塑制作工艺,队员们进入到了泥塑体验工坊。在老师的指引下,队员们开始制作自己的作品。制作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泥塑取材讲究,要选择细润又有粘性的土质,并且经过晒干、筛网、浸泡等多道工序,运用民间制作手法,不同形状的泥塑所采用的泥土不同,由此才可以个性化地制作作品。
初次接触泥塑工艺,队员们大多模仿着大吴泥塑现有模型,跟随着工作坊老师的示范心摹手追,从整体到细节,从形状到神韵,一点点复现出来,队员们结合模塑、捏塑和贴塑三大制作手法,有的队员还发挥了一些充满童趣的创意,在手中的泥塑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图为队员在体验工坊制作泥塑过程。谭万奇 供图
调研总结
经过大吴泥塑调研之旅,新韩路护江队对非遗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民俗是传统工艺生存的土壤,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有些民俗逐渐淡化,与之关联的传统工艺作品也将转化为用于欣赏的工艺品。非遗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但看到队员们在大吴泥塑课上都能积极参与,博物馆老师欣慰的心情都已溢于言表。在采访传承人、观览艺术品,体验泥塑工艺后,新韩路护江队衷心希望大吴泥塑能发挥其优势,赋能乡村振兴,并能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图为队员们与潘幼芬老师合照。杨晓茵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67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