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为实践团与负责人在宁强南合影。2023年7月15日星期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陕西省107个区县农村妇女传统手工艺现状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宁强,为了解羌族文化,开展了“寻访羌氏故里,领略羌族文化”深度调研活动。
2
图为宁强南站广场是的建筑《羌-晟》初到宁强,出车站便被那矗立宁强南广场上雄伟又奇特的建筑所吸引,它由对称的四部分组成,从四面看都是一个完整的“羌”字,这个雕塑表达了宁强犹如大树般茁壮兴盛,有“昂头冠三山,俯瞰旭日晟”之意,其透露着的是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
图为讲解羌族迁徙文化,拍摄于宁强南博物馆相传一支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古羌族为避战乱,遵循着“逐水草,盾高山”的迁徙规律,一路西下,在水草丰茂的汉江源头与当地汉民杂居生活,这是宁强县羌族的前身,也是宁强县羌族文化的起源 。 由于宁强镇位于汉江源头,多种文化在这交流,融合,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宁强县的羌族文化底蕴丰富。
当文化得以孕育沉淀,这便造就了宁强县羌文化的独特性,如羌族刺绣,羌族竹编,羌其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使得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4
图为羌绣,拍摄于羌博园羌绣工艺一针一线,一穿一插,在羌族人的手中,便可以谱成一副优美的画卷,羌族人的羌绣有着独特的技巧,例如“挑花”、“平绣”、“纳绣”的技巧。羌绣的题材大多数是来源于生活,如花,鸟,鱼,虫等,也有一些崇拜和向往的图案,这些图案无不表现出羌族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但同时又不失端庄,羌绣已经自成一派了,其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还可以窥视其中悠久的历史文化。
5
图为竹编工艺品,拍摄于羌博园竹编工艺.一段竹,一片蔑,在羌族人的指尖来回纷飞。本是一根平平无奇的竹子,却被羌族人化平凡为神奇,变身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对他们来说,祖祖辈辈相传竹编技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有一套独特的制作过程,首先刮青,顾名思义就是去除竹子表面的那层青色,这层青色硬,没什么韧性,而且也不利于上色;然后开条,将竹子分成合适的大小,便于为后面的编制做下准备;接着去黄,留下竹子中青色的部分,这一部分韧性很好,据一位从事羌族竹编的老人了解到,用这一部分编成的工艺品可以保存十年以上的时间;最后还要经过蒸煮和晾晒的步骤,使得这些工艺品的保存时间大大增加。
6
图为羌族人民祭祀所用面具,拍摄于羌族文化博物馆。戴上面具,挥舞火炬,傩戏对羌族人来说,是他们精神上的寄托。傩,起源于远古祭祀驱逐仪式,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而宁强的傩艺属于乡义。宁强的老人一直称傩戏为端公戏,因为这是一种古老的驱瘟避疫的娱神舞蹈,过刀山,下油锅,这些原本只在西游记等神话故事中才能出现的表演在傩戏中却是最平常的存在。傩戏中还有舔红铁,开红山,钉八卦,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灾祈福,穰关渡煞。而所表演傩戏的人所配戴的面具可分为五类,分别为世俗面具、正神面具、丑角面具、凶神面具、牛头马面。面具本身就是十分精美的工艺品,也足以看出羌族人对傩戏的重视程度,这些面具佩戴者即是端公,他们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医生角色,虽然有些治疗方法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不得不承认其对患者的精神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
羌族文化的魅力并不能被一千五百字的文章囊括,切身体验时迸发出的浓烈民族自豪感也不能被图片给涵盖,泱泱华夏五千载,羌族文化是历史银河里的璀璨之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71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