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传统能言队前往聊城市阳谷县运司会馆,参观神庙与盐运司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这次亲身体验和学习让实践队员们在此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与古代传统审美的美感。
图为盐运司大殿的照片
运司会馆建于乾隆十三年,由盐商集资而建,为一处两进院落,占地近30亩。如今在后院大殿的房梁上还留有“乾隆拾叁年嵗次戊辰叁月拾捌日辰時阿城盐运司商人创建”的铭文。据说原大门前还有一道几十米长的大影壁,用砖瓦堆砌而成,它的两侧便门上嵌着两块方石,上面用阴文镌刻着“运司会馆”四字。据说法“大殿房梁上有铭文说是‘盐运司’,在更早以前还有个半截的石碑,碑文上也有记载说这是个盐运司。至于为什么它又叫‘运司会馆’,推测是因为最早这个地方是乾隆年间建的官方盐运司,但它存在时间特别短,也没起到大的作用,后来废弃了就让商人改建成了会馆。”
图为盐运司大殿内部房梁的照片
走近屋内,空荡荡的没有任何陈设。但房梁依然是原来的构件,而且没有重新涂漆上色,保持着风雨侵蚀后的原貌。据说梁上有玉雕的大象,为白象驼梁,寓意为吉祥。大象是南国的图腾,在北方的建筑中很难看到,可见大运河不仅带来了南北经济的大发展,也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这个匾额是后来放上去的,之前没有。最早这个屋是供奉关公的,因为山西人特别崇祀关云长,所以大殿又被叫做‘关帝殿’。东西配殿供奉的是关平和周仓,不过塑像在‘文革’时被毁坏了。”仁海努力搜寻着脑海中和后院大殿有关的一切,试图为我们还原“运司会馆”最初的模样。最初在后院东西配房内也有塑像,东房塑持刀卒立像,西房塑赤兔马和马童。前后院中间为大厅(又叫过厅、客厅)3间,前后开门,其四个角上皆镶有砖雕,换位隶书作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中西南角是“松雪山”,东南角是“高平峰”,东北角是“雨花台”,西北角是“绿霞洲”。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附近居民的照片
据采访得知从小就在阿城镇长大的77岁老人郭炳庆已经不记得“里戏楼”是什么时候拆的了,但是在1998年陈清义走访运河的时候,这个破旧的戏楼还存在。这么算来,它拆除的时间大约在2000年左右,应该是仁修主持刚开始接手海会寺重修“运司会馆”的那段时间。如今“运司会馆”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文革”时没有被夷为平地也是因为一直被阿城镇粮所使用,目前其所有建筑均归海会寺使用,重修工作亦由海会寺主持。除后院大殿和配殿是在原有建筑上重修外,其余的建筑均已拆除,前院大殿和配房为后期复建的,完全没了当初的模样。2006年运司会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中国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即是它目前的最后归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74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