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江沿海,一片水天色。小组人员走在木板路上,看向村外那片孕育着丰富物产的大海。
在这里,奇达村的鲍鱼养殖从“白污染”迈向“生态蓝”,上演“三迁”的故事;海胆的试验培育如火如荼地进行,追求着行业的“零突破”;“渔,风,光”三位一体,碧海蓝天下,共绘渔业好风光。从第一代泡沫浮球“搬”到第二代塑胶浮球,再跨界到第三代深远海养殖平台。背负着多达60%鲍鱼的产量“担子”,奇达村探索出一条生态新路。
小组人员到达养殖区时,海风徐徐,海面上整列整列色彩鲜艳的新型塑胶浮球也随着漂浮,一面彩虹跃然海上。
而在这之前,长期以来,村里渔民普遍使用泡沫浮球养殖鲍鱼,但这样的设施遇灾极易被冲散、溶解,从而产生大量海漂垃圾,造成海上“白污染”。针对这种现象,连江出台相应方案,提出推广代替使用可再生的环保塑胶浮球。塑胶浮球只是第一步,深远海养殖平台是第二步。截至目前,福州已在连江投放“福鲍1号”等11个深远海养殖平台,各类养殖产品陆续搬进“深海豪宅”。
这样的深海养殖模式得到了央视点赞。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深海养殖装备,改变了传统养殖模式,让成千上万渔民受益的同时,也极大助推着生态渔业的发展。而这样的技术“拔高”,还体现在最近正在进行的海胆种质培育,耐高温这一品质成为试验主要的攻克方向。同时,在产电用电这方面,奇达村采用“风光储充用”一体化的技术模式,为渔业丰产蓄能发力。
对生态渔业这四个字,奇达村用一次又一次的行动诠释自己独到的新见解,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既有特色,又兼顾绿色的渔业生产养殖新方案,也提供出了一个智慧渔业产业发展应有的新范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89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