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网武汉7月24日电(通讯员 方淑贞)为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儿童提升知识能力和文学素养。7月24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朝花夕拾社会实践队邀请到老师为五里界青少年空间的孩子们开展了一次趣味语文课。从汉字的起源入手,去文明的始端看发展。
图为志愿者讲解象形文字 通讯员 方淑贞 摄
在上课之前,志愿者老师先以仓颉造字这一小故事作为课堂引入,向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汉字?汉字怎么被造出来的?汉字如何演化的以及汉字有什么作用这四个问题,旨在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同时明确学习结构。
在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时,志愿者老师娓娓道来,同学们在下面也听的十分仔细,不时举手提出问题与老师互动,提出疑问。结束了课堂引入之后,正式的开始有关文字的教学。首先志愿者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古青铜器上的篆刻的文字,从原始人洞穴里的记有符号的石壁到出土的占卜用的龟甲再到鼎等生活祭祀用品上的文字等,同学们都纷纷感慨古人的智慧,并相互讨论研究这些符号代表的意义,接着,志愿者老师举出示例图片,让同学们试着翻译这个青铜鼎上的文字并猜测用途。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猜出了“水”“川”“人”等字样,并大概解读出了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意思。
图为志愿者介绍象形文字 通讯员 方淑贞 摄
通过青铜器的文字解译后,正式进入字体演变的学习。志愿者老师将同一字的不同字体放在台上进行对照,并通过数字炸弹这一个趣味小游戏让同学们轮流回答问题,指出这一汉字的字型变化。
起初孩子们并不是放的很开,课堂氛围比较沉闷,通过这一个小游戏,劳逸结合并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腼腆害羞不敢说话的同学也慢慢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轻松的小游戏之后,志愿者老师趁热打铁,提出了“同学们能否根据现在的字型猜测甲骨文”这一问题,引导同学们从意和形两方面理解汉字。
在讲解字意这一环节,志愿者老师以水为示例,从水的甲骨文讲起,讲山川河流,水深漫漫;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日夜不休,水滴石穿,山河改道;讲一马平川到河道逶迤……从“川”的笔直开阔奔流而下,后沧海桑田,河流改道“川”变“水”。
字形的背后是更深沉的字义,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于文字对于文字背后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并积极的举手进行举一反三,一些小朋友举了“山”“马”等字的例子,从自己的理解和知识水平出发,讲出了变迁。
学习瑰宝文化,不仅从口传笔授出发,志愿者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了不起的汉字》《文化变迁》这两部纪录片的片段,让同学们在观看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字形变迁和文字简化,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思考千年文明在文字上的沉淀。视听结合,孩子们沉浸其中若有所思,观看结束后,志愿者老师划分了五个小组,让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感受。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志愿者老师为同学们发放了一块小小的陶泥,组织大家动手实践,篆刻出自己喜欢的甲骨文。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小朋友们大多数选择的是“兵”“车”“弓”等寓意丰富,具有趣味的和画面感的甲骨文。老师穿插其中给予一定的指导,虽然陶泥碎屑零落,驻足在小朋友们的脸上衣服上地上桌子上,课程也他们开心的笑容,求知的眼睛里落下帷幕,相信这一定是一节教学相长受益匪浅的课。
此次趣味语文课得到了五里界社区的大力支持,朝花夕拾实践队表示要当好孩子们的“引路人”“领航人”,带领他们进入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培养兴趣增进理解,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93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