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青春留沃土,一泓碧水存山岳”。2023年7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青春知旅,寻梦真恒”小队五名同学参观了位于江苏盐城大丰区的上海知青纪念馆,探寻七十年前扎根这片土地的上海知青的鲜活过往。
“一片荒滩,一代垦民”,大丰这块土地六千年历史几经沉沦,沧海桑田。两千年来从古老的盐业文明到近代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这片盐碱地上开垦荒地、建设农村的上海知青们而建设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丰约有12万多名知青,其中8万多名来自上海。十万上海知识青年在上海垦荒管理局长黄序周的带领下,来到盐城——长盐蒿草的盐碱滩,开始了他们的艰辛劳作。该馆通过历史痕迹、知青名录、生活实景、连队缩影等展区,真实地再现了八万上海知青在黄海滩涂上生活、劳动、学习的情景。
小队成员怀着崇敬之情,进入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在入口处,小队成员们与纪念馆讲解员进行一番交谈,了解到上海知青纪念馆丰富的展区布局:生活实景、农场建设、人物春秋、历史印痕、知青名录等。随后,小队成员们开始了他们的知青探索之旅。
图为小队成员与讲解员交谈场景。余苗苗摄
来到上海知青纪念馆的大门,首先映入小队成员们眼帘的是挂在门楣上“青春万岁”四个大字,走过粱檐贯通的的穿堂通道,小队成员们进入了上海知青纪念馆,里面展示着知青们当年所用的办公工具,再现了七十多年前知青们的生活场景。馆内随处可见一些属于知青的老物件,小队成员陆续看到了被妥善保管的粮油票、保温壶、搪瓷杯……成员们认真的参观每一个陈列室,在历史的物件、革命事迹和场景模拟中与知青们跨越时间进行对话,每一位成员都被这些为革命艰苦奋斗的先辈们精神所激励,深深地感受到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伟大精神力量。
小组成员了解到,在上海知青纪念馆参展的文物、陈列或讲述的故事,全部为纪实,它们都来源于从那个时期留存下来并在后来公开发表的文字材料,大多为知青在繁重劳动之余写下的或长或短的文字。小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阅读这些原汁原味的知青日记,从中窥探着那段艰苦岁月。“日记中很多极具时代特征的思维和话语在如今看起来似乎不太能够理解,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知青们的坚定信念和永恒初心。”小队成员袁彬铕在读完日记后深有感触。除了卷起边角的日记本,上山下乡通知书、泛旧的马列书籍都在重现着当年知青们的生活经历。这些物品无不记录和展现着知青的劳动成果与精神生活。
图为小队成员参观照相馆。通讯员 华陈宇 摄
在参观过程中,小队成员还惊喜地发现了曾经来到过南京财经大学做讲座的著名作家梁晓声为上海知青纪念馆做的题词:“勿忘那些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提炼伤痕,使之生长出思想来。” 纪念馆内也设置了梁晓声作品展,其中有不少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讴歌了那个年代独特的精神。
最后,成员们来到海丰农场,看到了“原汁原味”的知青住所,见到了大通铺、广播站和代辨所大队会议室等真实反映知青建设农场时场景的建筑。小队成员们怀揣着好奇与敬仰之心,从农场的一段走向另一端,逐一探索了这些带着时代气息的建筑。农场里的建筑主要由竹木、稻草等材料建造而成,烙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这些老旧的建筑也不像精心修葺过的样子,只是被简单打扫并添加了一些装饰,成员们一推门进入便能闻到扑面而来的浓厚的潮湿气息,甚至在部分地方还结有蜘蛛网。尽管整体看起来相当陈旧,但是这里的每一件物品、每一栋建筑的存在都有着自身的意义,成员们参观了知青们的宿舍,了解到了他们简陋的起居环境;仔细观察了墙上早已泛黄的宣传海报,见识到了知青们不畏艰难的决心……整片农场的建筑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来的环境,用最真实的景观重现着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
图为知青生活实景。通讯员 华陈宇 摄
风卷红旗,歌声嘹亮。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重温了知青们远逝的燃情岁月和曾经的激情年代,感受了那些由特殊年代,特殊人群和特殊机遇成就的历史,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此次暑期实践让我们更加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的力量。”队长余苗苗如是说。小队成员也表示要发扬知青精神,不负历史使命,不悔青春岁月,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94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