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六安7月26日电(通讯员 段爱楠)淠史杭工程不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更凝结着工匠的智慧,是现代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基石之一,在毛主席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百万安徽人民不畏艰险,不惧苦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时14年终于建设出一条“人工天河”。并锻造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
七月十八日,安徽工业大学”挖掘淠史杭,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实践队走进大别山。我们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通过采访、参观和拍摄视频等方式,挖掘建筑文化底蕴,力求讲好淠史杭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
2023年是淠史杭工程65周年,自古皖西人民处于“旱时盼水水不来,涝时恨水水不走”的悲凉境地,一句“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百万安徽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始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伟大征程。
图为位于淠史杭展览馆内毛主席的口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宇 供图
我们实践队首先来到了淠史杭工程的渠首——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横排头水流奔涌澎湃,犹如人民的热血沸腾一般,它们在我的心灵深处共鸣,激发出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就连这40多度的烈日也没有它能撼动我们所有人的心,在横排头,最属气派的还是那将淠河水拦腰截断千米长堤。
图为横排头的水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宇 供图
穿过横排头,转眼来到淠史杭工程展览馆。“人间天河淠史杭”、“辛苦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雕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走进展览馆,我们便直接下到了负一楼,我们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放慢了脚步,看着墙壁上的照片、工具,仿佛“回忆”正在跟我们诉说他们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在淠史杭工程展览馆前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宇 供图
走进大别山,我们感受到的是这里浓浓的红色精神,来到将军山渡槽下,看着面前高大的桥体,我们满怀好奇爬上将军山渡槽的高架桥,发现其是由桥梁和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走在高架桥上,相比于俯视向下百米的高空,更让我们触动的是当年的艰难建设,和修建好后灌溉养成的千亩良田。两端的桥头都矗立起两座刻着“毛主席语录”的巨大桥头堡。
图为实践队员行走在将军山渡槽的高架桥上,感受前人的艰辛和智慧的结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宇供图
在将军山渡槽我们有幸采访了一位17岁便参与当年将军山渡槽修建时的亲身经历者,从他的口中,我们仿佛走进了当年的那段艰难的修建史。
图为被采访者——将军槽渡口的亲身建设者徐德友老人,他17岁便参加了将军山渡槽的修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宇供图
在淠史杭工程史上,有这么一个“最艰巨的钉子——平岗切岭”。平岗村是一个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小村庄,走进平岗村,我们与平岗切岭工程的距离在慢慢拉近。平岗切岭工程是淠史杭工程建设时的一个“卡脖子”工程。“切!”1958年10月,一声令下,“平岗切岭”工程正式动工,五万民工齐上阵,用铁钎、小推车等最原始的工具,硬是把一座山岭“切”成了两半,以史诗般的壮丽,竖起一座皖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我们实践队拜访了两位将山岭切成两半的亲身经历者,虽然老人的身体已经老了,但是他们的眼神中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那份坚定。他们的那种逢山开路的决心,触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采访平岗切岭工程的“学生娃”——芮泽祥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宇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拜访淠史杭工程中的“女子连”成员——“铁姑娘”汪志兰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宇供图
我们走在这条人间天河的岸边,望着两边的山丘,斜坡中间却就是那条纯靠人力“辟”出的“人间天河”,此时我们所有人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敬意,也燃起了我们那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淠史杭工程中的一个卡脖子工程——平岗切岭的岸边行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宇 供图
淠史杭精神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淠史杭工程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实践队员在此次实践学习中,更深层次、更贴切的感受到了红色精神;跨越淠史杭工程的地域边界,行走在大别山的深处,我们所到之地无一例外地见证了人民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淠史杭精神将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终将其发扬光大,努力做新时代奋斗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出青春力量
。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3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