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为探索中华文化之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赴太和“韵响清音”筑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日至7月10日在阜阳太和地区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开展“清音进校园”宣讲活动、发放有关清音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扎实丰富的形式,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清音韵律”,致力于探索太和清音的传承与发展保护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清音第十一代传承人于飞的合影
拜访非遗传承人
于飞老师,清音第十一代传承人,现任太和清音协会会长,她利用其专业特长把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太和清音”打造成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带领太和清音走向全国。为深入了解清音戏背后的故事,团队成员特地拜访于飞老师,探索不一样的清音文化。在于飞老师的介绍下,团队成员来到太和县文化馆,深入幕后了解清音戏的排练与演唱,在一众老艺术家的倾情演唱下欣赏了优美独特的清音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于飞
校园宣讲清音戏
团队成员了解到太和当地民众对清音戏关注度较低,尤其是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对清音戏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团队成员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特地前往班级,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一场校园宣讲会。团队成员从历史起源、传承发展、延长特点、曲艺价值四个方面深入讲解清音戏,吸引了不少同学的兴趣与关注。
图为团队成员在二中开展宣讲
发放清音调查问卷
为了进一步探索清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实践成员们前往社区和图书馆发放调查问卷并开展市场调研。通过“关于太和清音文化了解程度”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显示,青年一代对清音文化知之甚微,清音文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发放调查问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曾被董必武称为“此曲应从天上来”的太和清音戏一直以其深刻的曲艺力量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民众,更是应该得到相应的传承和发展,方才不辜负其独特的曲艺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4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