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2022年8月25日南京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与人才建设。同时,南京正积极起草《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条例(草案)》。这些方案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以及推动中医药基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岐黄青年,我们当不负使命,切身了解基层与人才建设,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中医药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在南京地区,中医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四千年前“彭祖食桂”到六朝时期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此刻印《本草纲目》,再到清代江宁名医药材名闻天下……几千年来南京地区的中医发展从未中断。
始建于1954年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也是江苏省中医教育的摇篮。半个世纪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不仅主持编写了第一套中医高等教育教材,为新中国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培养了第一批师资,还诞生并培养了承淡安、叶橘泉等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学子始终秉持着“严谨治学”、“继承创新”的校训,不仅担当科技创新的重任,还肩负着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特殊使命,理应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头羊,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主力军。
基于以上背景,本团队组建了隶属青春续岐黄调研团的金陵岐黄调研小队,对南京地区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小队成员组成:
陈文燕、孙滔翊、李宜宸、钱雨璐、杜娅齐、朱苏凌
调研情况:
6月30日
前往了南京市鼓楼医院,采访了主任中医师、南京市名中医:万茜,询问医生了解了中医全科设置的优势和益处是有一个整体的中医思维,对于基层医疗建设的完善,重点是要加大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的力度,使得病人更好地对症问医。医生强调在临床上一定要注重中西医的结合与转换,以西医之症预测,以中医之法诊治。
7月5日
前往了建邺区茶亭社区卫生服务站,采访了柏明华医生,询问医生了解了其选择留在社区医院的初衷,是因着人民和基层的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柏医生觉得社区医院和服务站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中西医结合,更贴近基层和人民的实际。
前往了江苏省国医馆,采访了成建山馆长,询问医生了解了目前医院对于中医全科人才的招收情况,答案是肯定的。中医讲究一个整体思维也就是“全科思维”,还要有中医的特色,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这些都是全科人才的优势所在。成馆长强调中医行业呈现出一种倒三角状态,深入基层的好中医只占少数,希望我们去往更高的平台积累经验,而后有余力之时朝下看,向下走,深入基层,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中医药发展事业道阻且长。
7月7日
前往了六合区龙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了叶氏针灸非遗传承人叶兆福医生,询问医生了解了他选择扎根基层的初衷,是因着想为坚守在劳动第一线的人民缓解病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医生建议我们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要“下针如有神”。叶医生表示让百姓病有所医,也是他作为针灸非遗传承人的初心和责任。
7月12日
前往了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访了主任中医师、南京市名中医:王东旭,询问医生了解了现今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院派”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为有体系、有理念、较为稳妥;其局限为创新的幅度较小,在临床上治疗会受到一些限制。医生强调中医有着丰富的外治手法如针灸、推拿等,相对于西医来说,是更加健康的治疗方式,这是我们中医的优势,我们要将其发挥作用,有益于人民。医生建议我们学习中医当心静,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来时清苦,去时从容,守好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事业,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当代青年应做之事。
十里秦淮千年淌,半部医书一生悟。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此次调研对象不仅包含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名医师,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师、医院基层医护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群众。调查样本深扎基层,调研结果才能反映实情。“健康养生是中医药文化的标识,治未病是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前辈们希望后生能将理论与实践做到有机结合,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作为岐黄传承路上的新兴力量,应当学好中医全科专业知识、传承培厚中医文化土壤、积极发扬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坚持为广大百姓、人民着想,让百姓病有所诊,为建设健康中国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青春传续岐黄,赋能健康中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4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