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长寿非物质文化遗产——拖滩号子,挖掘非遗背后的传承与创新,以青年力量助力长寿非遗文化传播,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研行长寿·探寻乡影”实践团于7月18日前往重庆市长寿湖狮子滩社区采访拖滩号子非遗传承人杨百克先生。
“我不怕苦,我就想把我们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向世界传播。”对杨百克先生而言,长寿民歌就是他的一生;几十年的传承,是他的坚持;一叠厚厚的民歌词谱,是他的心血。
杨百克先生今年80岁,2022年上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年幼时便随父母来到重庆,从白市驿到木洞再到长寿,他一直都跟随在父母身边。由于父亲喜欢戏曲,他自小就耳濡目染,9岁登台唱京剧,12岁拜师学川戏锣鼓唱腔。后为了改善家里生活条件,来到了捕鱼场,一干就是18年,渔场的生活,最终成就了杨百克先生。
钻研到打磨,拖滩号子由此形成
在渔场的生活,杨百克先生并未闲下来。那几年,他在空余时间走访、学习,收集了大量的民歌知识,对龙溪河拖滩号子的文化进行整理和钻研,才呈现出如今的拖滩号子。
杨百克先生介绍说,拖滩号子源起于长寿湖地区龙溪河流域,龙溪河全长100余里,河上险滩重重。于是在拉船上滩途中,为形成合力,集中拉船力量,众人就会呼喊起号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龙溪河拖滩号子。拖滩号子声音高亢悦耳,悠扬粗犷,极具地方特色。这也是根据长寿湖历史及船工们工作的情境创作而成,旨在通过民歌展现长寿渔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气概。
行船沿途呼喊,号子节奏不同
“龙溪河拖滩号子节奏都是不同的,拖滩号子主要分为平水号子、急水号子、进滩号子、斗滩号子、拼命号子,根据行船时的水情变化,船工们的号子便会随之发生改变。”
杨百克先生说到,在平滩时,水面平静,声音则是婉转优雅;逆水而上时,河水逆流而下,船工们的声音粗犷高昂,感召力强;在急流时,水急浪高,号子凄楚声响。几个号子的帮唱用合声展现拖滩的艰辛,十分感人,号子从始到终,声音一声更比一声强,一声更比一声响。号子虽简单,可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并不简单。
上世纪50年代,长寿湖便修建起来,险滩减少,船工拖船打渔的景象便慢慢消逝在众人眼里,而龙溪河拖滩号子的演唱也逐渐减少。
开班教学,只为传承非遗
拖滩号子的出现,杨百克先生的传承,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场景,让其成为长寿湖的美丽风景线。
“长寿湖渔业发展起来后,每年生殖繁育期,各种鱼类密密麻麻一跃而起,成群结队。我和船友们看到这幅场景更兴奋了,干劲十足,声音洪亮,把拖滩号子唱足了劲。后来长寿湖开始发展旅游,来长寿湖的人越来越多,拖滩号子再次被人挖掘出来。之后我就和船友在各个地方表演,还经常受别人邀请,大家喜欢看,我们也喜欢唱。”杨百克先生兴奋又自豪的讲起他的故事,只要非遗文化被看见了,杨百克先生便觉得满足。
因为杨百克先生的坚持和热爱,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在长寿湖镇狮子滩社区开创了民歌教学班,只要愿意学,就算是没有基础,他也要教。今年,他收了二十多个学员,根据安排,他每周只用上一节课,但他每次都会免费多上两三节课。杨百克先生表示,学员们都让他多休息一下,别那么累,但只要一想到有人愿意学,他就想多上课,多教些知识出去。
“只要我还唱得动,我就会一直唱,还要不断的传承下去!”杨百克先生站在长寿湖湖边激动的说,“我特别喜欢年轻人来找我,和年轻人交流我特别开心,因为我知道他们是喜欢这个文化的。”杨百克先生时常会带领一些学生同他一起合唱拖滩号子,每当夜幕降临,长寿湖便不时会响起杨百克先生的声音。
“加把劲哪!齐心合力吗!冲上去呀!”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创新,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笔一划创造出的拖滩号子,也谱写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如今,在杨百克先生的带领下,非遗文化拖滩号子已被人熟知。未来定有更多力量注入非遗文化,使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通讯员 郑心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7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