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外院学子三下乡:传拖滩号子之重,创时代发展之新
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为了传承非遗文化,7月18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研行长寿·探寻乡影”实践团来到长寿区长寿湖镇拜访拖滩号子非遗传承人杨百克先生,学习并传播非遗文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拖滩号子以后总有一个时间要出来见太阳,因为他是劳动人民的结晶”非遗传承人杨百克先生给实践团如是说道。拖滩号子是人民在长寿湖长期的打渔生活中,需要通过人力牵引拉动船只捕鱼,为了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拖滩号子。拖滩号子高亢激昂,能够激发纤夫拉船的激情,得到人民认可,使拖滩号子广为传唱。非遗传承人杨百克先生,为了不让拖滩号子失传,他深入民间采访曾经参与过的纤夫,不断补充说明拖滩号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拖滩号子整理成册。正是因为杨百克先生的坚持不懈地寻找、一丝不苟地整理、呕心沥血地创作才有了今天“见着了太阳”的拖滩号子,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图为杨百克先生教实践团成员学习拖滩号子。通讯员 吴志豪 供图)
继承非遗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冲上去呀,脚要蹬稳……牙巴咬紧,一步一步莫松劲……”非遗传承人杨百克先生正向实践团传授拖滩号子。实践团来到了杨百克先生的非遗培训班了解了拖滩号子的由来,对此充满兴趣,主动要求学习拖滩号子。杨百克先生的嗓音极其动听,唱歌时那高昂的情绪、优美的旋律和激昂的音调令在场的实践团成员们陶醉,优秀的非遗文化深深感染着实践团成员,增强了实践团成员们的文化底蕴。
(图为杨百克先生和实践团成员在长寿湖感受拖滩号子与当地特色结合。通讯员 肖畅 供图)
推动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展现时代精神。“长寿湖的鱼儿肥又肥……”实践团了解到非遗传承人杨百克先生结合长寿当地特色创作了《长寿湖新事多》、《长寿湖美》等。杨百克先生让非遗拖滩号子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不仅通过组建乐唱团解决了一部分乡村青年人的就业问题,还能够带动长寿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提升非遗知名度的同时,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杨百克先生合影留念。通讯员 吴志豪 供图)
实践团通过对非遗拖滩号子的学习,领悟到只有真正明白非遗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在非遗传承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眼光看待非遗,把非遗放在今天的环境中,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时代。真正挖掘非遗中的“匠心”精神,将其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让人们的心里充满阳光、充满温暖、充满快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通讯员:杨玲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7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