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之歌》唱响乡村振兴序曲
2023年7月,响应团中央“青春建功,实践铸魂”号召,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益口吐司”实践团再度奔赴湖南省浏阳市乌石村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推动“习惯养成+支教科普”实践模式。
“客家的山歌在谷中回荡,振兴的号角在乡村吹响。丢下锄头拿画笔,放下鼓号把菜栽。”
实践期间,团队在乌石完全小学开展《乌石之歌》教学,落实“乡风文明”要求,唱响乡村振兴序曲,丰富乡村年文化建设,以实际行动推进乌石村文化氛围营造。
一腔振兴热忱
7月14日,实践团队成员对《乌石之歌》词作者——李伟达进行了专题采访,探究《乌石之歌》的“前世今生”。
采访中,李伟达说,“歌曲是振奋精神的最好的载体。”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主要任务中的重要内容,因而他刚到乌石村开展工作就萌生了要从乌石村的方方面面汲取营养创作一首歌曲而后让村民们传唱的想法。在歌曲创作过程中,李伟达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黄华先生一起反复探讨,“从想法初具到终稿完成大概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前前后后数易其稿,我觉得这样一首歌曲必须要同时具备地域气息、文化特质,还要蕴含时代的特色。”歌曲第一节展现了乌石村的传说故事、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第二节则描述了乌石村的人文之美,乌石村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对山歌非常熟悉,于是词作者依据山歌的语言特色,在其基础上结合轻快的述说内容,讲出乌石村人勤劳和美的精气神。
“我觉得吧,写这首歌的初衷就是要振奋精神,要唱出人们心中的美好和乌石村当地的美丽,要让本地人唱出对故乡的热爱,让外乡人听出对乌石的向往,要向外界展示勤劳的乌石村人在乡村振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采访的最后,李伟达对“益口吐司”团队成员说。而他对乌石村,对乌石村文化,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满腔热忱也将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在这湘贛边区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颗赤子之心
国家税务总局长沙市税务局驻乌石村第一书记李伟达是“益口吐司”实践团队的“老朋友”,2022年7月“益口吐司”实践团队在乌石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就得到了李伟达的大力支持,一年之后“益口吐司”团队又回到乌石村,推动构建“习惯养成+支教科普”实践模式,与李伟达一起唱响《乌石之歌》,传承乡村振兴的赤子之心。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乌石村文化振兴中,教育是李伟达与“益口吐司”实践团的重要共同发力点。吸取上一年实践的经验教训,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在教授《乌石之歌》歌唱的同时言传身教,带领孩子们养成独立阅读、口腔清理等习惯;针对孩子们课业上存在的不足进行一对一精准答疑解惑;通过多样支教课程教授智齿、龋齿、牙菌斑等口腔科普知识和书法、历史等兴趣拓展内容,尽己所能结合所学专业将知识带给乌石完全小学的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乌石村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这是一颗为着建设乡村振兴事业的赤子之心,从李伟达书记传承给“益口吐司”实践团队,在团队内经过传承,再由实践队员和学校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传承给乌石村的孩子们。《乌石之歌》,唱的不仅是乌石村的古往今来,更是乌石村在乡村振兴中的日新月异,是当地人民在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是实践团队的青春奉献。
一曲《乌石之歌》
每天下午,实践队员们都会在支教课程之余开展《乌石之歌》的教唱。“曲调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原曲中还有一些美声唱法,这无论对孩子们还是我们,都是非常有难度的挑战。”已经是第二年来到乌石村进行社会实践的队员张行健在学习《乌石之歌》时认为,“《乌石之歌》风格比较豪放,适合男高音,但是考虑到要学习的孩子们年龄还小,身体发育没有到阶段,所以我们想办法把曲调做了一定程度的降调处理,降低了它的歌唱难度,再来带孩子们一起学习这首歌。”
在周密考量后,团队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歌曲教学方式。首先是清唱,“音乐老师”们唱一句,学生们跟一句,一点一点地把歌曲从头到尾唱一遍。然后是歌曲的重复练习,一句,两句,一段,两段,直到看着乐谱把整首歌曲一气呵成。之后才是与伴奏的耦合,队员们将音频声调从原先的F调调到C调,再请乌石完全小学的赖冬连老师按新调重新用钢琴创作了伴奏,在此基础上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乌石之歌》的完整练习。季夏的暑气里,童音与美声相合,民谣与歌唱一体,由乌石村的孩子们来唱响这首歌,将我们的童趣与青春一同盛放在这片名为乌石村的热土上。
“如诗如画心澎湃,乡村振兴迎未来”,这是《乌石之歌》歌词的最后一句。一曲《乌石之歌》,唱出了乡村振兴在湘贛之际的美好。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复兴路上我们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而“益口吐司”也正是致力于此,萤火虽微,汇成星河。
2023年是“益口吐司”实践团队来到乌石村开展社会实践的第二年,承继上一年在这片热土谱写的故事,今年我们必将留下更难忘也更有意义的回忆。
青春建功,实践铸魂,我们,永远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08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