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7月14日电(通讯员 洪骏煌)为深刻理解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理念,福建农林大学赴宁德市周宁县乡村振兴实践队先后到达泗桥乡乡村振兴驿站和福建周宁马铃薯科研基地参观学习。
创新理念发展绿色经济
早晨实践队驱车前往泗桥乡坂坑村的乡村振兴驿站,近距离来到乡村振兴基地学习。来到坂坑村,由郑华弟书记带领实践队队员们参观了村内建设。首先,郑书记同队员们来到村内发展的展板处,讲解村落近年来的制度发展。他告诉成员们,坂坑村的发展积极跟随党的脚步,以“组织有力、环境优美、邻里和谐、乡风文明、产业有效”为目标,实行“1314”模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郑书记说“坂坑村的发展是由改善环境开始的。”由党员带动村民实行网格化的环境治理,村主干一带十户、两委员一带五户、党员一带三户,将村落分为三个网格进行分块高效管理。同时,郑书记表示坂坑村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方面上,走在全省前列,村内采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且每周定时定点有专用车辆回收湿垃圾、干垃圾到专门处理站处理。以科技助力垃圾分类,让垃圾处理更精准、监管更有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稳步前进。
图为郑书记介绍垃圾分类规划 通讯员 张华川 摄
随后,郑书记就带着实践队队员们沿着村落游览,郑书记一边走一边讲解村落的风俗习惯,以及在翻新村落中保留的一些有村落历史意义的古建筑。队员们一路向上走,来到了泗桥乡乡村振兴驿站,这里是当地的农产品销售中心。政府为村民们建设了这样的销售平台——“互联网+农产品”,泗桥乡乡村振兴驿站将农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的方式,由电商专业人才指导、开展培训课等优化直播质量,将村民们种植的高山水蜜桃、高山茶等销售到全国各地,开辟了当地农产品的新销路,拓宽了村民们的“小康路”。郑书记告诉队员们:“通过直播把这些农产品卖出去,去年村财年收入就达到了57万左右。”
图为泗桥乡乡村振兴驿站直播展区 通讯员 张华川 摄
离开乡村振兴驿站,实践队队员们随郑书记一路向下来到半山坡的“天蓝蓝花卉基地”。基地内部培育有许多品种的花苗,经过培育花苗的大棚时,郑书记告诉实践队这里的花卉有1000多种,大部分已经培养了几年的时间。大棚旁就是花卉的直播基地,木质的平房内将花卉的直播销售和打包配送结合到一起,提高了销售效率,展现了周宁速度,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泗桥乡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感叹于党领导下村支部所表现出的智慧。
科技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为切实体悟习总书记教诲,实践队成员们赶赴周宁的马铃薯科研基地,学习如何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接待实践队的是科技特派员蓝毓芳,通过她的介绍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周宁独特的高山气候很适合马铃薯生长,并且气温的早晚差异能够让马铃薯很好地积累营养物质,提高支链淀粉含量,使得马铃薯的口感软糯,这为周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周宁也成为研究马铃薯的一个宝地,科研基地的研究人员在这研究马铃薯的杂交育种,进行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并将培育的新品种置于基地展示。目前,科研基地已经通过杂交培育出“闽彩薯2号”、“福克212”等优质品种。另外,马铃薯科研基地还对马铃薯产业相关人员提供技术培训与示范,培养基层技术人员,不仅如此,马铃薯科研基地还兼顾马铃薯科普宣传展示,建设科技文化知识走廊,推介各地马铃薯科技文化。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认识学习科研基地的工作 通讯员 张华川 摄
近年来,科研基地为周边的村民提供就业,每年指出劳务费用20万元左右,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科研基地的高品质马铃薯,产量更高、外观更美观,种植户通过种植新品种马铃薯,提高了产量和效率,增加了当地收入。马铃薯科研基地每年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科普,提升了农机人员和种植户的种植水平,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高山马铃薯科研基地被评为周宁县集聚下派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佳”基地。
图为实践队来到科研基地学习 通讯员 陆杰 摄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讨苦吃”。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中强调青年的我们——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团队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深入乡土中国,了解乡村振兴之根本,运用专业知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13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