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讯(通讯员 丁荟)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指引、国家政策支持下,以长三角地区为先导的实践中出现了崭新的职业群体——青年“乡村CEO”。定远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村集体经济企业推行“乡村CEO”制度并取得一系列成效。7月12日,合肥工业大学“青年‘乡村CEO’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定远进行实地调研,旨在探寻定远县青年“乡村CEO”李飞飞在大桥镇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的价值以及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性难题、所积累的优秀经验,从而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成凯伦 摄
主动求变开新局,披荆斩棘促发展
调研开始前,团队成员对李飞飞做了简单的采访。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乡村CEO”这一职业时,他坦言曾在安徽、浙江、新疆多地找过工作,当过国企职工也做过工地经理,但他认为这些生活都不是他想要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在一次又一次抉择、一次又一次与自己较量后,李飞飞最终选择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成为一名青年“乡村CEO”。从城市来到乡村打
拼并非易事,需要适应从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到田垄阡陌、鸟语虫鸣的环境变化,需要克服水土不服的身体状况、焦虑煎熬的内心,需要忍受朋友的不理解、村民的不配合。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上天不会亏待敢想敢干,主动求变的人,李飞飞积极变革,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农业,在大桥镇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在农业上干出一些成绩,能够锻炼自己,也能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到基层去锻炼,这是好事!”李飞飞的职业选择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添砖加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怡茹 摄
开拓市场新模式,带动村民稳增收
上午,在李飞飞和镇团委副书记林伯秋的带领下,团队来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高粱、玉米、水稻、芹菜等作物。据李飞飞介绍,大桥镇多为丘陵地,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曾经,这里抛荒严重,粮食创收少。李飞飞通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市场行情,决定种植生长习性合适的高粱。李飞飞向村里认真汇报了发展高粱种植项目的可行性,得到村里两委干部的肯定。但由于大多数农户对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已成习惯,对高粱这类作物不敢尝试,高粱种植难以推动。李飞飞便和村干部们带头种植,组织了300亩的种植区域,同时引进机器播种、无人机撒药等技术,一年的时间丰收了三十余万元,吸引了大批村民改种高粱。2022年5月,官塘村第一批春播高粱种植项目成功落地,官塘村特色农业创立起来,带动并辐射周围村庄的农户种植,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增收六十余万元。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成凯伦 摄
逐步延长产业链,推动乡村强振兴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面对大桥镇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李飞飞努力结合镇政府、村委会、企业三方力量,改善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踏实走好发展路上的每一步。他加入滁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定远县青年联合会,采取抱团发展模式,增加高粱种植面积、发展精深加工;同时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稳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据了解,大桥镇产出的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一经丰收就将提供给对接好的工厂,解决了产品销售渠道问题。同时,李飞飞计划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丰收的高粱会作为原材料提供给茅台、五粮液等酒厂。下一步,他们将发展高粱深加工,发展农副产品,带动第二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深挖红色资源库,促进文旅深融合
随后,团队在李飞飞的带领下前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仔细观看馆内陈设的珍贵资料,切身感受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一幢幢充满年代感的旧屋,一件件生动鲜活的旧物,一张张震撼人心的旧照……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走过的血汗路,展示了我党光辉艰苦的奋斗历程。团队成员重温了刘少奇、罗炳辉等先辈的事迹,深刻体会到和平发展年代的来之不易。据介绍,大桥镇将继续挖掘该地红色基因,将其打造为重要的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在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成凯伦 摄
乡野广阔天地,青年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返乡创业,在乡野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基层就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回来做事情”,李飞飞如是说。作为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员,他所担任的青年“乡村CEO”一职也为乡村振兴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思考。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乡村振兴路上青年大有可为,青年怀揣满腔的热血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必将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乡村图景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成凯伦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25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