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的文化素养,引导孩子们接触学习多元文化知识,助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青岛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桃夏乡梦”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前往潍坊安丘高家下坡村进行为期十天的爱心支教活动,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7月27日,实践队以“传颂非遗新韵”为主题开始新一天的乡村课堂。
遇见扎染,布里生花
一绢一韵,一布一染。扎染起源于黄河流域,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工序复杂,包括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本次活动主要讲解扎染的历史文化,体验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推动非遗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志愿者向孩子们展示扎染方法。戴瑶瑶摄)
“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志愿者用白色方巾示例,“将织物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绵连或麻绳捆扎,就能形成旋风效果”,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跃跃欲试,积极动手在方巾上设计圆圈、条纹、折叠等图案,浸泡入准备好的染料等待成品。
(图为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扎染作品。戴瑶瑶摄)
“扎染太有趣了,我以后还想做”。历经一番有趣的创作,大家都迫不及待解开皮筋纷纷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成品。原本的白色织物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件件色彩艳丽、图案奇幻的扎染工艺品。
通过传承非遗扎染技艺、利用手工制作重新赋予生活中闲置物品生命。志愿者总结道,“孩子们不仅运用小技巧改造旧物还增加物品循环利用率,还领悟到了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
(图为孩子们展示扎染作品。戴瑶瑶摄)
花点时间,扭住幸福
“将一根扭扭棒折叠再折叠,展开就能看到扭扭棒变成了四等份……”下午,在扭扭花创意手工制作课堂上,志愿者臧家弘向学生们介绍如何制作一朵郁金香。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制作百合扭扭花。戴瑶瑶摄)
活动室内,志愿者们介绍着扭扭花的由来,“绒花作为非遗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工艺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志愿者们简单地讲解介绍了扭扭棒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给大家分发了扭扭花制作材料,并且分步骤演示制作的过程。看着漂亮的花朵,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根据自己拿到的扭扭棒发挥创意制作起来。老师现场指导,学生边做边学,平平无奇的扭扭棒变成了一朵朵栩栩如生、明艳动人的美丽花朵。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桌面从一开始的空白干净,变成了颜色缤纷的花海,大家欣赏着手中的花朵,纷纷与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
(图为孩子们自主制作扭扭花。戴瑶瑶摄)
本次主题活动是一场集趣味性与创意性于一体的手工活动。学生们通过参与体验非遗绒花的制作,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利用简单的扭扭棒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不同种花朵错落有致地搭配在一起,复刻了春之炫彩,勾勒出生活的诗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37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