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漫长的人类生活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作了种种手工艺。发展至今,有的已经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而有的却面临日渐凋敝的凄凉与伤痛。6月2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探忆·裕农”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竹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篾编之路上的情怀坚守。
走进篾编
社会实践队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篾匠肖友华的家中拜访,走近篾编手艺人不大的编织区域,队员们看到琳琅满目的竹编器具,肖老先生对每一件竹编如数家珍,眼里闪烁着对竹编的爱。他的双手满是伤疤,指关节变形,层层老茧又厚又硬。老人家说,编制过程中被力子割破、竹片划伤是常态,要说编制路上的艰辛,这双手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老人家也表示还要一直编下去,不编还不习惯。肖老先生告诉队员们,2018年,竹山县竹篾编织技艺入选十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肖老先生为我们演示了篾编的过程,同时也细心地教授队员们尝试篾编、体验篾编,并耐心鼓励队员们。随着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入采访了解,我们得知竹编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原因主要是:一、在工业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当下,竹编器具生产制作和使用已经不能跟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二、掌握竹编技艺需要大量练习以及长期弓腰,这对学习者身体和心理方面需要有足够的韧性。三、当下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花费长久时间到非遗传承的手艺练习中去,非遗文化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实际上篾编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毫厘间的缝隙,编织出一片通透与明净,承载着篾匠对传统手艺的眷恋。
传承实践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推进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载体,篾编技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既是文化也是产业,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用传统竹编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让乡村手工艺转换为指尖上的经济,“编”出致富路。作为青年一代,应该传承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立志宣传非物质文化。
(编辑人:曾欣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37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