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提出“病有所医”这一主题,力求围绕“健康中国”,在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健康。而要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利用遗体进行相应的医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我国遗体捐献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二十大上,十分关注基层医疗的张定宇也明确提出“捐赠遗体有助于医学研究”这一议题,并以身作则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渐冻症的治疗。目前我国遗体捐献最大的障碍就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脑海里总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等思想。而且据调查显示,这种现象在偏远地区的乡村尤为严重。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我国的遗体捐献率普遍不高。
遗爱在人间实践团宣讲地点合影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立足于偏远农村地区传统观念深厚,遗体捐献、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宣传力度亟待提高的现状,于7月18日-7月24日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开展暑期三下乡“遗体器官捐献”科普进乡村的实践活动,旨在改变人们对遗体捐献的刻板观念,增进当地人民群众对于遗体捐献的了解,并借此契机向民众宣传介绍基本医疗知识,助力于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遗爱在人间实践团共同商讨科普活动形式
遗留大爱,铃响风声在
在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遗体捐献科普宣讲活动中,挂风铃是一种象征性的手段,通过情感上的触发和符号化的表达来引起人们对遗体捐献的关注和思考,帮助提升宣讲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风铃吹,故人归,铃随风飘,一步一响——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一步一想——挂着深切思念与美好祝愿的风铃声响此起彼伏,在风中飞舞。风铃——一个能够带给我们美好和宁静的甜蜜小物件,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好和温馨,亦是我们同天堂联系的工具,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对逝者的怀念……
系风铃寄思念活动
遗留大爱,心灵共振引共鸣
“遗体捐献”是一个直白的名词,若拘泥于字面的理解,将永远与传统观念作斗争。被“遗体”“器官”吓退之人不计其数,但是,科普不是签订协议,捐献不是强制要求,器官捐献与遗体捐献更不能一概而论。在与路人的交流中,在路人表现的言行声色中,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用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断反馈总结,改变沟通方式,调整科普话语。换一种方式引入主题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遗体捐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名词,不应强求于快速切入主题,而是用更温和的话语,用更具冲击力的现实表述,将捐献者的感人事迹绘声绘色演绎出来,将捐献事迹的医学意义和社会贡献呈现出来,这更能触动每一位路人听众,让他们不经意间放慢脚步,在故事里构筑美好回忆,在现实里沉思捐献的价值。讲解捐献者的事迹,不是干涩地转述,需要的是情感的共鸣,讲好每一个故事才能打动驻足的路人,心灵的共振才能让他们自愿去了解遗体和器官捐献,或许传统观念现在还束缚着他们,但是,每一次饱含深情的讲解却是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个随时会萌发的捐献火种!
团队成员讲述捐献者感人事迹
遗留大爱,遥寄远方的思念
“写给天堂的一封信”活动在以器官遗体捐赠为落脚点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感激和敬意,以及对器官捐赠的支持,从而提高公众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就收到了这样一封特殊的信件。
“爸爸,当那个不可抗拒的命运降临,你以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方式,作出了最艰难的选择。你的心脏跳动在一个新的胸腔中,让他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你的眼角膜为他人带来了光明,让他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奇迹;你的肾脏给予了他人一份新生,让他们跨越疾病的阴霾。你的器官成为了他人命运的转折点,让他们的生活重新恢复了希望和活力。爸爸,天堂一定很美好吧,所以你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团队成员协助公众参与写信活动
遗留大爱,展现多元科普风采
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为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本团队的科普宣讲活动中来,将遗体、器官捐献的医学知识科普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今天的宣传过程中,团队成员变身“大熊”,成为“遗爱在人间”宣传摊位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通过加入大熊人偶的可爱因素,吸引了大量小朋友和年轻人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这种多元化形式不仅解决了以往科普活动中存在的老龄化过于严重、宣传年龄段局限的问题,还让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问卷调查中听到了更多年轻人和小朋友们的想法、更加了解18岁以下和18-25岁年龄段人群对于遗体捐献的接受程度;同时也一改前几日工作中沉闷、严肃的气氛,使遗体捐献这本就充满温度的伟大事业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群众对于医学知识科普固有的刻板印象,为个旧这座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城市注入了一股年轻的血液。通过在严肃的“遗体捐献”话题中加入可爱的因素,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关爱和尊重,通过宣传遗体捐献,可以让人们了解到遗体捐献者为了医学科研和教育做出的无私奉献,增加对遗体捐献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融入多元科普色彩
遗留大爱,学习交流助科普
为了更好的科普宣传,也为了当地遗体捐献工作更好的开展,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21日赴云南省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进行遗体捐献、器官捐献的工作汇报和交流学习活动。在与红河州红十字会以及红河职业卫生学院的交流中,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学到了很多,有困难,有矛盾,也有否定,但更多的,是在互相帮助中得到的提升。通过交流与讨论,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清楚的认识到我国遗体捐献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只是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更是我国千千万万个城镇与乡村。我们也坚信,在日后的工作里,通过更多的合作交流会让“遗爱在人间”团队成为一个更强大、更有凝聚力的团队,也会让我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贡献,助力于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团队与红会、红卫职院交流学习合影
生命是一种神秘而美好的存在,身体则是我们生命的载体。鲁迅先生曾言:”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人生离世,身体宛如鲜花凋零,但若将遗体捐献,生命又何尝不是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得到延续。或用于医学教育,或用于器官移植,我们的生命终将绽放在人世间,我们的爱和关怀将会传递给更多的人!
团队助陈氏夫妇完成捐献登记
“遗爱在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 | 来源
闫亮 张梦蝶 戴忠昱 刘禹轩 曾骏豪 | 文案
陆杨昊欣 熊滨 | 摄影
潘爱华 | 指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0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