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谢扬真
机力院通讯员:徐贝宁、周铭廷
7月28日,湘潭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赴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暑期社会调查团前往娄底市冷水江市,以羊牯岭碉楼为中心开展实地调研活动,通过采访导游于外来游客和经典管理人员等,了解到冷水江的发展状况。
曾经被誉为“世界锑都”的湖南省冷水江市,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几乎所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压力,冷水江市也一样。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衰落的贵族”。真正的贵族,即使衰落也会保留着一种独有的特质,不会丧失应有的品质和坚韧精神。
而今,冷水江市的锡矿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中,目之所及是绿中泛黄的绵亘山峦,温馨静谧的乡村院落,整洁有序的生产厂区,错落有致的居民小楼……昔日寸草不生、满目疮痍的景象,只留存于记忆之中。
羊牯岭碉楼是湖南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碉楼建筑,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2年),是锡矿山的开源公司大矿主段楚贤为垄断锑矿开采而建。羊牯岭碉楼,高14米,长10.4米,宽6.8米,墙厚0.8 米。共设瞭望孔6个,射击孔195个,砖木结构,墙体保存良好,屋面、楼板及楼梯已损毁。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碉楼的原始建筑风格遭到了严重破坏。碉楼内所有木结构构架均已腐朽,整个碉楼就像是个砖石垒起来的方壳。紧闭的大门也是前几年才重新修建的,原来的门早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损毁了。瞭望口分布在碉楼的二至四层间,并没有规律;为了安全起见,窗形是漏斗状的外大里小——半平米大的窗口,经过0.8米厚的墙到达内面,就只剩原来3/1的面积了。不知当年的瞭望窗是否有窗户,今天看到的洞口,都被乱石填塞起来了,加上从门缝中窥见的腐朽断落的木板,碉楼从里到外透着苍凉的气息。羊牯岭碉楼是旧中国地主资本家残酷镇压并残害工人群众的历史见证物,亦属本省典型的近现代文物之一。
1932年冷水江地区的开原公司大矿主段楚贤与同化公司及新化官矿局进行争讼。段以行贿手段购置了可装备一个连队的武器,招集矿警百余人,先后在飞小岩、羊牯岭修建碉楼两座,还在碉楼内设立土牢、水牢,并列置刑具。工人偶因小事,即由监工、包头扭送到碉楼打入牢中,工人被鞭笞致伤者不计其数。
碉楼作为旧中国锡矿山发展的历史见证,无时不刺痛着锡矿山人们的心。它是旧中国地主并残害工人群众的历史见证,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场所。
如今,从这座碉楼再也读不出它昔日的残暴,置身其中,碉楼倒如一座废墟,显得苍凉,也许在今天我们无法抵达锡矿山的昨天,甚至不能真实地谈起锡矿山工人遭遇的种种痛苦。因为,从枪眼外望,眼前已是一座年产值达数亿元的矿山新城。
然而,矿产是非再生资源,经过100多年开采,冷水江的地下资源日益枯竭。2009年,冷水江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据当时估算,锡矿山的锑仅能持续开采5年。具有百余年历史的闪星锑业也靠从外地运来锑矿石原料冶炼。
“世界锑都”已经无锑可采,“江南煤海”已经无煤可挖。“锑都不再”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既定事实。
长期的开采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冷水江“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总量占娄底五县市的70%以上。炼锑产生的砷碱渣破坏了地表,附近山体污染严重,环境破坏、空气难闻、植被荒芜;水体污染严重,使城乡安全饮水存在极大隐患。
为了祛除百年沉疴、偿还生态环境“旧账”,冷水江市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土地整理和地质恢复、矿山风貌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植绿复绿、民生保障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解决锡矿山区域水、大气、土壤、废渣、地质灾害等问题,养护一方净土,关住污水“闸门”,解除“心头大患”。
这些年来,锡矿山立项五期“矿山复绿”示范工程、宝大兴搬迁避让区土地整理和生态恢复工程、锡矿山里华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目前,锡矿山地区已生态复绿4万亩,其中建成2万亩矿区复绿示范基地、1.1万亩抗污林。通过治理,锡矿山以前许多“不毛之地”披上新绿,恢复生机,红豆杉、柏木等抗污树种迎风摇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众志成城治污染,不信绿色唤不回。随着锡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渐入佳境”,山林里树苗茁壮成长,矿渣堆变成茵茵绿地,溪流里出现成群的鱼虾,土地上也种上了绿色蔬菜,一个个“矿山伤疤”变成为“绿色氧吧”,百年锑都焕发出新的绿色容颜和绿色希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4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