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7月,吉首大学“云上学堂”社会实践服务团赴吉首市乾州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探索产业发展振兴路。
听一曲“稻花香”
“稻田养鱼,一田双收”。团队成员前往关候村,深入了解当地极具特色的“稻鱼耕作”模式,与当地好客村民一同下田察看“稻花鱼”的生长状况,探索“鱼+稻”产业在关候村开拓出的一条有特色、多元化乡村振兴之路。
稻花鱼养殖曾作为关侯村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重要举措,是源于关侯村极其适宜的环境条件。关侯村属于水库移民区、传统苗族聚居区,稻田周边交通便利,水源无污染、水量充足,在田中有蕴含古人智慧的灌溉沟渠,排灌方便,旱不干、涝不淹,土壤肥沃,不仅能够发展“稻花鱼”养殖,还能形成产业增收的长效机制。
关侯村村民龙金银等人引导实践团成员走访稻田、分享养殖“稻花鱼”经验 。村民养殖的“稻花鱼”,是中学生研学的一个项目,由学校安排学生来体验下田捕鱼,并自行收取售卖的费用,是当地的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当地村民通过田面种稻、水体养鱼,建立起鱼和水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链,形成了“一水多用,一田两收”的良好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关侯村已有80亩“稻花鱼”,并计划在今年再养殖60亩。
图为村民吴大哥为团队成员讲解“稻花鱼”养殖经验。阿丽亚摄
饮一杯苗族甜酒
听着悠扬的乡音,伴着袅袅的炊烟,寻着醉人的酒香,7月上旬,团队成员走进西门口村,深入了解湘西苗族甜酒酿造工艺。“苗山清泉流不尽,苗家甜酒喝不完;喝在肚里甜透心,心心相印宾主欢。” 苗家人这样歌咏甜酒。苗族甜酒是用苗乡的优质糯米蒸熟,冷却拌入适量的甜酒曲,放入缸内密封两三天即成。其具有色白、醇香、酸甜可口等特点,内含丰富的营养成份。
志愿者们来到“西门口龙氏甜酒”,与店家刘老板交流。他自豪地告诉成员们,虽然他今年才开始做苗族甜酒出售,但生意很好,收入也比以往在外务工更可观,这个机会就是乾州农贸市场带来的。市场就在家门口,不愁没有销路,于是,刘老板返乡创业,不仅能依靠出售苗族甜酒获取不错的利润,还有时间陪伴自己的两个孩子成长。每逢农历尾数为四、九的日子,便是乾州农贸市场赶场的日子,十里八乡的群众从四面涌来,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除了在市场上卖,他还常接给商店送货上门的订单,生意红红火火。
湘西大部分苗族人民都会自制甜酒,刘老板从小就在酒缸边长大,长辈们制作时,他就在旁边看着学,时不时帮把手,耳濡目染中,传承了苗族甜酒酿造工艺。如今,他正将这门工艺传递给他的下一代,他两岁的孩子,对酿造甜酒的工艺流程已十分熟悉。收获一定名声后,刘老板又琢磨着开辟市场,将桂花、玫瑰花、火龙果、苹果等元素融入到苗族甜酒中,自己摸索着不断进行创新改进。这一产业作为西门口村振兴的关键正在愈加兴旺繁荣。
图为刘老板在介绍制作苗家甜酒制作的工序和所要用到的工具。张雯摄
观一场助农直播
“我们今天助农直播就到这里结束了,明天不见不散!”200分钟的精彩直播,2万人次的点赞,满屏的评论互动。团队成员在关候村驻村第一书记符昌树的口中得知石胜雨和妻子吴梅美的助农直播后,立刻前往其家中访谈交流。
乡村特色农产品滋养于山间沟谷,成就于农家精耕细作,符合消费者对“自然”和“健康”的追求。石胜雨团队行走在武陵山间,走进乡村,亲身体验乡土人情,品尝农产品的实际口感,用一部手机,一台手机稳定器,将村民们的优质产品通过直播间向外传递。“乡愁”出彩成产品,家乡味道抚慰游子,石胜雨之所以会想到直播带货本地特产,正是因为在外工作的老乡会想念家乡的口味、家乡的特产,其他地方的网友也想尝试湘西原生态的食物。基于这种情况,石胜雨便成为了一名“搬运工”,帮他们寻找最生态的特产并打包邮寄过去,让他们在外面也能买到家乡的特产、吃到家乡的味道。在石胜雨的直播间中,点赞和嘘寒问暖的人,除了湘西州的乡亲们,还有全国各地的网友。
石胜雨团队通过镜头连接田间地头和城市餐桌,透过手机屏幕展现乡村勃勃生机,成为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批短视频和直播的“新势力”。无论是热情质朴的乡里乡亲,还是自然生态的优美风光,或是刻在儿时记忆里的乡野美味,都是乡村“小网红”创作的源泉。在短视频和直播“赛道”上,他们不仅为自己,也为村民带来了新收入来源,解决了村民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打开了一条新消费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新通道,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图为石胜雨团队正在售卖农户辣椒面。阿丽亚摄
吉首市乾州街道各个村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找到更多合适的新思路、新出路,依托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7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