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北京科技大学“宁匠迹寻”社会实践队伍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宁匠迹寻”社会实践团着眼于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调研非遗扶贫模式的展开与推广,筑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弘扬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宁夏西海固地区,由于贫瘠的土地生产力,被冠以“苦瘠甲天下”之称,原隆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北部,同样属于原西海固地区的贫困乡村。除去政策引导、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修复等手段,原隆村依靠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通过建立非遗工坊,扩大传统非遗手工产品的制作与销售规模,更广泛地宣传手工艺品的编织工艺,将非遗技艺作为主要抓手之一,走出了创新性的“非遗扶贫”道路。
队员们进入原隆村后,就在非遗工坊的创始人之一刘亚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非遗工坊的手工制作区域和参观展览区域,包括手鞠球、编结、手工鞋帽、剪纸等多个种类在内的非遗手工艺品,面对琳琅满目、技艺精湛的非遗手工技艺品,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从内心中升腾而起的对中国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敬佩与自豪。
参观结束之后,队员们与刘亚明老师一起坐在了工坊日常工作的方桌前,刘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原隆村在经历了整体移民搬迁后,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学习、融合,种类繁多的非遗文化开始绽放出夺目的光芒,而刘老师也是在那时来到了原隆村,通过前期挨家挨户的辛勤调研,逐渐掌握了原隆村中散落的非遗手艺,同时也认识到了由于村中留守妇女基数大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是这样的契机,刘老师和丈夫薛教授一起创立了非遗工坊,开始招收学生传授非遗手艺。
谈及非遗扶贫事业刚起步时遇到的挫折,刘老师提到村中的留守妇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合作伙伴因没有收益退出合作等,但刘老师始终埋头苦干,坚定理想,化解了所有困境。同学们都沉浸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被老师一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在刘老师叙述完自己与原隆村的缘起后,队长根据事先准备好的采访稿和刘老师所讲内容,分别针对在非遗上做出的创新突破、非遗工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愿景、非遗扶贫推广的可行性等方面向老师提问请教。老师也耐心地介绍、分析当前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现状,深入浅出地为队员们解答,同学们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故事方式,深刻地理解了目前非遗传承创新,甚至发展到非遗扶贫所面临的实际困境。
刘老师的丈夫薛教授也热情迎接队员们,听闻队员需要拍摄原隆村的村风村貌,薛教授带领同学们前往村中进行实地考察与拍摄,帮助队员对原隆村如今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原隆村当下的规划建设已显现出现代化乡村的发展风貌:房屋整齐,分区分排;道路平坦开阔,植被绿化丰富;建有法治宣传长廊和主题公园,弘扬新型乡村建设、传统优秀文化的标语随处可见;休闲广场基础设施齐全,原隆小学窗明几净。村中每处景象都在向队员们彰显着非遗扶贫给原隆村带来的巨大改变。
告别两位教授后,队员们开始在村中进行走访,采访当地村民们对非遗扶贫这一概念的看法与感受。村民们虽然大多都不善言辞,但是都对现在的生活条件交口称赞,从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队员们都能体会到他们搬迁来到原隆村后生活的蒸蒸日上。
为助力“非遗进校园”这一举措的更广泛实施,队员们与本校在四川支教的社会实践队取得联系,合作采用线上的方式为小朋友们教授植物拓染和编结娃娃的制作技艺,小朋友们都沉浸在非遗手工艺的魅力中,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队员们通过开展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手艺课程,将非遗传承的种子埋进小朋友们的心中。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都表示收获颇丰,不仅亲身观察体验到了非遗工坊给原隆村建设和村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还感受了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技艺的热忱和对非遗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非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现状的创新方式,而乡村扶贫与振兴作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领域,二者相结合产生的非遗扶贫路线则是融合了多领域特色优势,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根基,还为乡村振兴迈入发展新阶段注入了新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8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