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大学生深切感受家乡发展,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心怀反哺乡村振兴建设之志,增进乡土之情。7月9日-13日,合肥工业大学“砥砺黔兴,一路砼行”暑期实践团队赴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易地扶贫搬新居,相聚社区谋振兴
磅礴乌蒙深处的六盘水市水城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十三五”期间,共建成2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详细了解六盘水市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状况,团队成员于7月9日-13日,通过同六盘水市水城区生态移民局和乡村振兴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举行座谈交流,调研鱼塘社区、住武社区和阿娄社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特色发展方式和因地制宜开展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探索如何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让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的水城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断强化后续服务和扶持功能,政府部门与社区干部集思广益,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壮大“经济线”的同时,推动多元发展。类似于“水城县雁行制衣厂”的众多入驻企业秉承把工作岗位送到家门口的理念,在为易地搬迁点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为有孩子的工人提供工作上的便利,建立孩童活动室等,解决了工人的后顾之忧。同时社区积极探索“积分超市”等运营模式,激发居民自觉维护社区环境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曲声悠扬唱新居,红歌嘹亮感恩党。
一位有着81岁高龄的爷爷向实践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向党和政府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爷爷演奏着月琴、二胡、吉他等乐器高歌引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数首红色歌曲,倾诉着爷爷年轻时为祖国奋斗的回忆,也表达出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许许多多像爷爷一样的人穿过丛山峻岭搬进社区新居的喜悦与感激之情。
文旅融合促发展,跑出致富加速度
7月9日,团队成员来到水城区海坪阿娄社区-千户彝寨,阿娄社区是以彝语“好”的意思命名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2016、2017、2018年3期建成。团队成员分别同社区居民、民族手工艺人等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交流。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发展建设“文旅型”社区,组建新时代“彝心向党”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开展常态化民族文化服务,赋予千户彝寨文化内涵。以彝族文化开放保护为前提,让社区居民在享受旅游发展红利的同时,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并行的路子,致力于实现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彝族传统服饰手工艺人高亮英的家中,各式各样的彝族传统服饰映入眼帘,高大娘介绍了她和彝族服装的故事情节,如今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大山之外,在传承好民族文化的同时,创收致富。在高大娘的耐心指导之下,团队成员亲手实践,和高大娘一起完成刺绣,感受彝族传统服饰的魅力。
不期而遇凝共识,同心筑梦担使命
7月11日,实践团队成员在水城区鱼塘社区实践调研过程中,和贵州师范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不期而遇,两校实践团队就三下乡实践活动、贵州乡村振兴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在座谈中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辅导员刘仲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的整体情况及“砥砺黔兴,一路砼行”实践团队的人员组成和实践内容。贵州师范大学校团委办公室主任李梅老师介绍了贵州师范大学2023年暑期“三下乡”团队的设立情况和“香樟青年”实践团队在鱼塘社区开展的活动主题和内容。两支团队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各具特色,但都在用青春和热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上好基层一线“实践课”,团队双方将在后续的活动中加深合作交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乡村振兴献言建策,助力乡村振兴走上新的台阶!
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之艰巨和水城人民迎难而上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增进民生福祉!”这是水城区镌刻在乡村振兴答卷上的响亮宣言,更是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生动图景。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脱贫地区群众的生活持续改善,水城区的百姓们正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用双手创造幸福,在新时代的路上努力奔跑,跑出乡村振兴中更好的成绩,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1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