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淄博7月21日电(通讯员尹宇航)为进一步了解在新媒体背景下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形势,深入探索非遗产业与新媒体结合发展的具体措施,2023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淄博市“齐梅吹雪”工作室,深入学习与体验了扎染和蓝印花布技艺,探究新媒体时代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七成,网速不断提高,新媒体也不断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场景。新媒体作为一种催动力,成本低、传播快,传播广,传播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优势,促使非遗传统手工艺本身的建构和演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通过新媒体平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实践前期,实践队员通过抖音平台与“90后”非遗传承人刘峥老师取得联系,在确认好天气状况与时间后,实践队员来到刘峥老师的工作室,开始今日的体验活动。
邂逅蓝印花布技艺 靛蓝人间青花世界
走进刘老师蓝印花布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和刘老师亲手创作的琳琅满目的蓝印花布艺术品,实践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穿越千年的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青年非遗传承人刘老师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每一件艺术品的灵感来源与制作工艺,使实践队员们对扎染和蓝印花布这项技艺有了初步的了解。
图为刘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崔贵珍供图
随后,刘老师带领实践队员们体验扎染工艺,在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后,实践队员们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队员们使用方形的脱脂棉布,由棉布一角向内卷直至棉布卷成长条后用长绳扎紧,接着浸入染缸,浸染后晾干,如此反复成品将出现鱼鳞状纹路。
图为刘老师指导实践队员扎棉布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花开花白皆为天趣 布印成靛出自于蓝
染缸中的染液也是由非遗传承人刘老师亲手制作,据刘老师介绍说,染液是由然植物板蓝根、寥蓝等制作出靛泥,加入高度白酒、草木灰或工业碱、清水、冰糖等,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最终发酵而成。随着染液的使用,染液的活性会不断降低,所以需要加入特制的活性粉增加染液活性。
实践队员们将扎好的棉布浸入染缸,经过一次次浸染,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扎紧的部分因为颜色浸染不到,巧妙形成了各种各精美的花纹图案。
图为刘老师指导实践队员在染缸中浸染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供图
了解非遗传承困境 创新非遗传承方式
经过此次体验,实践队员们对扎染和蓝印花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实践活动的最后,实践队员们对非遗传承人刘老师进行了采访,刘老师表示,通过新媒体媒介进行传播将是大势所趋,运用好新媒体力量为扎染和蓝印花布开展宣传、推广、营销是传统产业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手工艺传播和推广渠道较为单一,很多文化兴趣爱好者想学习了扎染和蓝印花布的的相关工艺,欣赏更多的作品,或是想倾听作品中传达的民俗故事,只能亲自去一趟当地,才能深入了解。刘老师2021年开始接触新媒体平台,希望凭借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增强人民大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让更多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和传承非遗,使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从而使非遗文化焕发生机。
扎染和蓝印花布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在当前背景之下,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新媒体平台,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扎染和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现状。利用新媒体拓宽推广渠道,培养更多的扎染和蓝印花布人才,实现传统手工艺从保护走向传承,从开发走向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与刘老师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4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