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听完张建晓老师的访谈后,我对大学生活短暂而珍贵之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张建晓老师说,在学生时代,“大家都是相似的”。他提及自己在大学期间总是忙忙碌碌,投身于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作为法学社曾经的社长,他对这个社团有着特殊的归属感和深远的印象。他的描述唤起了我的回忆:在高中时期,我也曾在学校的模拟联合国社的成长历程中插上了一面鲜艳的旗帜——自己尽心尽力带的社团,对每一位社长而言,都像一个亲手曾抚养过的孩子。此外,作为曾经的学生会主席,他谈及了一系列活动,告诉我们灵江风系列活动,如时政昭论、辩论赛等,都是在他们的大学时代开始创办的。对于比赛活动,他表示,尽管参与了很多,却大多没能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那些被长久刻在脑海里的,多为自己策划、举办的活动。听了张老师的这些阐述,我希望我自己在未来的几年里,利用好我作为学生干部的工作机会,尝试着去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新颖的活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难忘的回忆。
看着张建晓老师回忆自己十年前在台州学院的四年时光,我恍惚间看到了自己向别人回忆母校时的样子。当被问及台州学院和苏州大学于他而言的区别时,“亲切”是他对母校的感情总括——这一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于我而言,家乡,母校,与我都是存在着情感羁绊的。这种羁绊与某个人、某件事无关,它是源自于长时间无声相伴里的纯粹的感情。
在关于学业方面的建议里,张老师说到的一个关键词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读书。张老师几次在一份优质的工作面前选择了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学历与能力,最终更上一层楼,既收获了丰富的学识与阅历,也获得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在这期间,他逐渐懂得:不论是专业课内的相关书籍还是课外书,都应该尽可能地多花时间去阅读……听到这里,我深感惭愧。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近几年来,随着我书籍阅读量的断崖式下降——尤其是进入大学的这一年,读的书连五本都不到——我的文笔渐渐失去了小时候的灵气和那种铺开在纸面上的才华气息。我变得偷懒,甚至喜欢投机;文句风格收敛,不优美,更无磅礴,剩下的只有平淡;我时常想要抒写独特意境,却总是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差强人意……包括在参加面试的时候,面对有实质意义的问题,我能侃侃而谈;而当问题变得抽象,变得近似于作文题目,我就颇感力不从心。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肚子里没墨,缺少知识的支撑。很长一段时间来,尽管我对自己的不足有着明确的认知,但是我依然没有做出任何的行动。所以张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推了我一把,让我真正下定决心,要抓紧大学学习的时间,投入到自我提升的阅读当中去。
以上就是我旁听张建晓老师的采访时的一些联想与感言。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你好,校友!”暑期实践队
朱家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8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