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存续于古语中的只言片语间的“雁城”之名仅在今人的书页之上,再久远些回溯到今时,衡阳人大约只会稍稍意识到犹存的古韵儒风。而更近的时代中,炮火喧嚣于天下的二战里,衡阳这座城市中有流着殷红热血的战士长眠,有勇毅不屈的意志长存。2023年7月9日,我跟随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红韵风华寻迹队来到衡阳抗战纪念馆,我想在昔日古韵遗香的雁城中寻找英勇抗战和顽强不屈的见证,我想在绵延汇远的湘水边追寻革命与热血的故事,我想在巍峨葱绿的衡山边际了解雁城背后隐藏的胜利和红色的篇章。
古之今往,忆峥嵘革命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有关衡阳这座城市古往今来的介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谢海燕供图
我在诸多的纪念馆或博物馆中追寻过古往今来的历史,那些在书页中寥寥数语的一段话,总能镌刻在这片棕黄的土地之上。走入衡阳抗战纪念馆,一股自豪之感便自心中向外喷薄,我仰望着高筑垣墙的一幅幅革命篇章,无不叙述着雁城的伟大。它自古向今言说的,不仅仅于封狼居胥的少年英豪斗智斗勇,刀锋舌剑中谁人称号为王,我们更能在折戟沉沙中无意瞥见历史的红色书页,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堆积的伟业。
雁城的百姓在记忆深里,殷红的热血早模糊了岁月,遗留的仍只是儒韵照古的一句诗词。我在那一长廊的时光回廊中,亲眼见证了他们明亮的生命,自太平洋战略的失败忽入长沙的沦陷,快没人能记得曾全国税收第二的“小南京”之名指示衡阳,只知道日军入雁城后,国将不国。1944年6月21日,衡阳守军安如磐石地守待雁城,他们在日军波浪式的冲锋围攻中,抗守着这座千年兵家必争之地,谨守昔年湘军之志,以自我的血肉之躯阻挡在日军的铁枪长炮之下,直至弹尽粮绝、伤亡殆尽。
访古探今,儒风海韵的雁城已然承载了太多的战火漫天,更偏近于绯红的鲜血洒满近代的纸张,传承千载的志气犹存,方于雁去而来处抛洒血水。
警世之钟,访铁血意志
警世钟起,天下皆震动。我在衡阳纪念馆初见警世钟之时,心中不免疑惑,再早些年我初闻《警世钟》应当在陈天华于《辛丑条约》后挥墨书就的,便很难思虑到刀戈小米枪的衡阳会战中何需此物。但时于日久,每当我想起那日走出纪念馆之时,我看到烈日炽考下的雁城屋瓦檐台不复,取之为鳞次栉比的大厦高楼,昔日战火漫天遗留的殷红热血浸入这片棕黄的土地,人民在这上面祥和而居、相邻为友,才觉事已过数十载,万千灯火渐渐隐藏了往日革命的刀锋。方才觉得警世之钟须在。
图为实践队员站在警世钟前纪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谢海燕 供图
人们会在安逸中享乐,会于娱乐中沉沦。可以的话,去去那些能见证牺牲和鲜血的地方,那些不小心被淡忘的顽强与英勇,正埋藏在我们的脚下。警世钟会响起,而当今之人不该遗忘。
英魂犹在,探碧血丹心
衡阳纪念馆内有一面红色的弧形墙面,内嵌方形小洞满墙,其间燃着若明若暗的蜡烛,仿佛衡阳保卫战中无数牺牲的战士们犹在,他们存于当世,殷切地眺望着万千繁华。我看着电子屏幕塑就的书本,每每翻过一页,都有一个名字嵌套在上面,科技早已翻山越岭,抚平过往的伤痕。
有人说衡阳会战是“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时至今日我们再难轻易想象四十八天无兵无援、无弹无粮的坚持,战士在守候这雁城直至最后一刻,可明明所有人都知道既定的结局,必城破人亡。那时他们都还有妻儿,有兄弟,但鲜血染红了黄土、尸身终于筑就了最后的堡垒。他们在打一场注定的败仗。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输了,衡阳会战却永远存于中华民族的青史之上。
英魂犹在,那一盏盏点燃的红烛,不仅仅是昔日的碧血丹心为证,更是今时之人所向的纪念与希望。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电子书页上革命烈士的名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谢海燕 供图
卫我河山,百炼成钢。我早知道昔日的峥嵘不复,热血染就的河山合该繁华同行。但中华之兴,请于古语古言中,于雁城志勇中,于警世钟声中,虔拜诸位英灵,愿勇毅不灭,风骨长存。(通讯员谢海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62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