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7月24号电(通讯员 钱锦)为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非遗经典,2023年7月1日至7月30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与湖北省民间大师级烙画技能传承人胡友恒先生取得联系,深入学习烙画文化,品味非遗经典的内涵和魅力,懂得传承的深刻意义,担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在文化的传承中躬身入局,贡献力量。
初次见面是在黄州文化馆旧馆的一楼,胡友恒老师满脸笑意地欢迎“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的到来,领着“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来到他的工作室——一间极其简朴的教室。教室里光线并不太明亮,斑驳的木制桌椅透出岁月的痕迹,摆放整齐的铜笔坚硬而笔挺,泛着黑色,仿佛映射着胡老师坚韧不屈的人生品格。
图为胡友恒老师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锦 供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这句诗来形容胡老师再合适不过了,胡老师曾经罹患癌症,在身体状况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他抗下了心理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痛苦,坚守初心和使命,一心传承烙画文化,一画就是这么多年。
“创作宣纸烙画不能一蹴而就。”胡老师反复说起这句话,他提起过往的经历,眼睛里满是坚定。宣纸烙画需要长久的坚持和毅力,胡老师为“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示范烙画的姿势和作画方法,用心传授他的所学给未来可期的青年人。烙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珍品,其创作过程较为精细复杂,首先将铜笔通电加热,再初步勾出雏形,接着反反复复烙画出深刻的印记,等待作品慢慢显现、逐步清晰。
创作烙画的过程是缓慢而沉浸的,绝不是一蹴而就,心若急了,画也就没了味道。胡友恒老师多次强调要静心创作,带着叮嘱意味的悠长语调飘进“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的耳朵里,于是每一次下笔都多了几分沉稳和耐心。烙笔插电久了之后,温度太高,为原本就炎热的天气更添几分热气。队员们也不着急,拔掉插头,等温度降下来一些再进行创作,确乎是将胡老师的话听了进去,明白一副好的烙画作品需要等待和磨练。
图为“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认真学习宣纸烙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锦 供图
胡友恒老师的眼神里总是带着欣慰,他期盼未来的青年人能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力量。而“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的到来,对不忘初心、坚守传统的胡老师而言是极大的慰藉。由此可见,“传承”二字对于非遗文化工作者的重要性。
宣纸烙画作为非遗文化中璀璨的珍宝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里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像宣纸烙画一样的非遗文化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这令人惋惜。因此,非遗文化亟需传承,这份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便落在新一代的青年身上,新时代青年应该肩负起传承的责任,躬身入局,为非遗文化的传扬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70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