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更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青年大学生应扎根基层,深入农村了解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业高质高效,推进农村宜业宜居。7月17日,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和杨家沟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两个村子山清水秀,绿意盎然,美景如画。在那里,实践团成员俯身实践,用眼睛真真切切了解生态环境治理、党支部班子的“绿色接力”、高西沟村精神、杨家沟精神的传承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高西沟村并非“天生丽质”。全村仅4平方公里,却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坡陡沟深,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连年遭灾荒,十年九不收。”这句民谣,曾是高西沟村的真实写照。痛则思变。上世纪50年代,高西沟人开始征山治水:山上缓坡修梯田,沟底淤地打坝埝,高山远山种林木,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陡坬种柠条。到20世纪70年代,高西沟全村85%的山沟得到治理,打了121座淤地坝,修了7个蓄水池,建起了2座水库,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坝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从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贫困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瓜果飘香的美丽乡村,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林牧全面发展,总产值达13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
高西沟村的主要农作物为玉米,主要的经济作物则为山地富士苹果。2006年,在一次农业技术培训会上,高西沟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听延安市洛川县一名村支书分享了当地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经验,便邀请洛川县的农技师到村里勘察。农技师发现,高西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加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苹果的种植。于是2007年,高西沟开始尝试种植苹果树,村民剪枝、套袋,更新改造老果园。高西沟村把栽植果树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通过培育有机苹果种植基地、电商助力等途径打响了高西沟山地苹果品牌。同时,还积极探索适宜本地栽种的其他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种类,走多种经营的路子,提高农民收入。如今的高西沟“层层梯田盘山头,阵阵果香飘满沟”。
红色是杨家沟最亮的底色。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杨家沟村发展红色旅游,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杨家沟革命旧址,是红色革命圣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二者结合为一体的旅游圣地。在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该会议是全国解放的重要转折点。依托杨家沟红色革命旧址旅游资源,发展民宿、农家乐等第三产业,进一步深挖红色旅游资源,提供体验式、沉浸式等方面的服务。在这一系列发展背后,村民切切实实从村集体经济中获得分红。当地发展过程中也相应的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让村民足不出村,便能找到工作,提高经济收入。除此之外,杨家沟村还承接了中央电视剧《曙光》的拍摄,在村中设有影视基地。借此机会,杨家沟村可以利用该旅游资源,打造红色革命旧址+影视文化基地的旅游战略,增加杨家沟的吸引力。
实践团成员通过对两个村庄的实地调研考察,在感受当地淳朴敦厚的乡土民情之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目前中国乡村有了大发展,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寻找乡村发展的新动能。闪亮在黄土高原上的两颗明星,在生态治理和红色旅游的赛道上熠熠生辉,相信它们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72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