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时盛岁新。为实地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让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2023年7月13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寻燎原星火·助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816”地下核工程遗址,追随先辈智慧,探寻革命足迹,赓续红色基因。
(图为讲解员带领促进团深入探索“816”核工程。)
洞里三峡 ,地下长城
在山高林密的山体包裹下,隐匿着工程浩大的“816”地下核工程。坐上军绿色的观光车,踏上寻访神秘踪迹的征途,一条约为400余米的主导洞徐徐揭开神秘面纱。在这神秘洞穴之中,有着整个工程的“续命丸”——9号引水洞。作为核反应堆三回路的冷却用水,3000余人耗时4年之久引入至此,更是在整个工程的推进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的奇特景观,却蕴藏着6万工程兵历时18年的艰辛历程。
( 图为促进团聆听解说员讲解整个核工程洞体。)
愚公移山,人定胜天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美国趁乱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的困境,面临工程随时停建的风险,以“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为口号的建设者们,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计工作时间、不计劳动报酬,背水泥、挖地基、搬石头、抬沙子、修公路、架桥梁,用铁锹等简单工具,硬生生地挖空了一座山,打造一处绝密工程基地。
正因为他们有着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即使条件艰苦、基础薄弱,也定能跨越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书写了军工建设史上的奇迹,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这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迎难而上,逆风而行的勇气和毅力,必将指引我们青年奋发向上。
( 图为促进团成员在核工程内的合照。)三线丰碑,英雄赞歌
“816”工程建设时期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英雄们战天斗地、可歌可泣。每一块冰冷的岩石背后都有一个个热血沸腾的故事,一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就是无数不怕牺牲的战士的缩影。
由于工期异常紧张加之条件艰苦,许多烈士被匆匆掩埋,有的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经努力的寻找核对,发现共有71位烈士的英名被镌刻在了白涛一碗水烈士陵园。这些20岁出头年轻的士兵和建设者多牺牲于塌方、爆炸等施工事故。这些为中国核工业牺牲的先烈们和许多“三线建设”者们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共和国的尊严!
“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在共和国风雨的历程中,一批“三线建设”遗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殆尽;一批“三线建设”者们,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奔赴到大山深处,当形势发生巨变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坚守和突破。他们的一生是“三线建设”精神的完美写照。
当我们着眼未来,享受和平生活时,定不要忘记在这背后有着几代人不计得失的奉献。青年学子更要形成红色记忆、学习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以一言一行书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以更加蓬勃向上的面貌、不畏艰险的勇气、无私奉献的精神肩负使命,继往开来,上下求索,勇毅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75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