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写春秋,百年正风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在安徽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历经沧桑巨变。为重温党在安徽的奋斗历程,暑期我们去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开展实践项目,从实践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推动中国革命战争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共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刘邓野战军“下决心不要后方”,击破国民党军20多个旅的围追堵截,越陇海路,涉黄泛区,跨沙河、涡河等天然障碍,到达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在鲁西南渡过黄河,进到豫西,转战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对陇海、津浦铁路展开破击战,寻机歼敌。三路大军分别以大别山、泰山和伏牛山为依托,完成在中原的战略展开,形成“品”字形战略态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步“险棋”,更是一步“妙棋”。在这之前,战争都是在解放区打的,战争的消耗甚至是兵员的补充,敌我都是取之于解放区。蒋介石坚持“战略取攻势,战术取守势”。蒋介石力求尽快控制另外两个根据地,进一步占领冀中冀南和鲁北地区,以断绝解放军的兵源补充和粮食供应。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就是战争要在解放区打,彻底破坏解放区经济,让解放军失去依托,而同时又可确保国民党军队后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供应充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原定战略部署。
大别山地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战略地位独特,“中原正当敌人大门,而大别山是大门边”,是敌人战略上的敏感区和薄弱区。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地区,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堵,突然挥兵南下。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使得蒋介石十分恐慌。毫无疑问,大别山地区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减轻了陕北、山东及其他解放区的压力。1947年8月上旬,西北野战军发起榆林战役,随后又遂行沙家店战役,一举歼灭胡宗南部整编第三十六师6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微暗的光线下,看到了电光呈现模拟的战争场景,使人身临其境;看到了当年刘邓大军简陋的作战指挥部、战士们战争用过的弹壳、穿过的草鞋、渡河的老船等。刘邓大军在艰难困苦、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凭借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艰苦的战斗,战胜了比我军武器装备强大的国民党军,战场硝烟仿佛历历在目。
望着墙上刻着的一位位英雄的名字,大家心生敬仰之情,对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烈士们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挺进大别山虽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如今我们也只能从故居旧址中遥想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情景。但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不能忘记一代又一代流淌着鲜血牺牲了生命的革命先烈,要继承先烈的遗志,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责任和义务,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增强时代使命感,把先烈的革命精神永远的流传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76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