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子三下乡:以匠心守初心,演绎缠花故事
古人热爱自然,又感悟于四季的变化,于是这些情感便化作了他们对花卉的喜爱。尤其是在宋朝,“汉子簪花”更是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新风尚。而那些被装饰在男子头上的鲜花,有“生花”和“像生花”之分。“生花”就是鲜花,牡丹、芍药、菊花、茉莉、乃至杏花、石榴花等都是宋人喜爱的生花。其中名甲天下的洛阳牡丹,更是独占簪花的鳌头。只是鲜花虽然美艳又香气迷人,但它能够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宋人便研究出了“像生花”。顾名思义,“像生花”就是假花,多为罗帛或绢布制作而成,当时常见的有罗帛花、栾枝、绢花、滴粉缕金花等等。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缠花也应运而生。“缠花”一词最早便是见于北宋诗人宋祁的《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常州作为多项非遗文化传承发祥地,七月初,团队成员陆续来到常州青果巷,并于此地进行实地考察。
缠花文化可追溯历史十分悠久,为了解缠花发展历程,团队成员聚集后首先汇集手中已知历史资料,交换信息后开始对其相关各项非遗项目进行逐项了解。结合常州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常州丝织品、常州梳篦、琉璃手工发簪等当地店铺。在店铺老板的许可下进行了拍照与临摹绘制。由于常州最初并非缠花文化的发源地,且在现代潮流文化的冲击下,缠花虽作为非遗文化,却并不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故而想要直接收集有关缠花相关素材属实难上加难,常州丝织品、常州梳篦与常州乱针绣等传统常州优秀手工艺与缠花文化同为优秀非遗文化,一脉同源,其中文化历程大同小异,经团队成员商讨后,决定从各项不同的传统技艺中收集灵感素材并将其汇集与一体,力求在还原缠花之美的同时,将各项文化的精华之美以缠花这一传统形式带到大众眼前。
团队成员在充分考察和采集后,对信息进行了有效分配。团队成员各取所长,考察收集小组根据现有资料对缠花历史、缠花发展形制、各项非遗文化可取元素等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后交由设计制作小组。交接后,设计组根据已知信息素材进行改进提取,而后尝试将其融入缠花成品中并尝试制作。最终成品交由宣传后期小组进行线下售卖。不同的小组从不同方面着手,从信息分析采集到灵感素材提取,再到最后的设计制作与售卖宣传,各小组有条不紊的各司其职。很快,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缠花被成功的制作出来。
有了成品后,团队成员开始对缠花相关市场信息进行了解与采集。目前,缠花的线上市场并不稀缺,淘宝、闲鱼等各大线上商城均能看到缠花的踪迹。但在进行相关了解后发现,线上市场的缠花成品风格较为单一,受众群体并不广泛。且缠花品质参差不齐。此外由于销售方式的原因,线上销售缠花不得不使用快递邮寄的方式,其中风险并不容小觑。缠花作为手工艺品,由于其手工制作的缘故,其本体极易损坏且难以复原。团队成员考虑评估线上销售的风险后,经商讨一致决定尽量采取线下销售的方式。
销售方式决定后,团队成员开始着手进行准备。由宣传后期小组对缠花成品进行拍摄后制成成片用于宣传,而后在线下相关场地进行宣传售卖。在售卖缠花的同时,团队成员积极进行群众意见收集。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人们对于缠花这一工艺品知之甚少,且由于近年影视剧影响,人们经常将缠花与另一项非遗——绒花混淆。结合这一反响,团队对于缠花宣传的思路又有了新的看法。由于人们对于缠花文化的信息缺失,所以宣传一事刻不容缓且是重中之重。此外结合人们对于绒花的了解认识方式,团队意识到影视剧等社会热点对于宣传的重要性。基于此想法团队决定在下一阶段将融合现有热门游戏、社会热点以及各项已经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非遗文创产品对缠花进行改进制作。
针对目前阶段,团队成员尽力发散思维,力求灵活运用各项手段让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日常化并且进一步活跃在大众视野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78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