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 缅怀陵园英烈红色实践
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赴马鞍山红色寻访实践队团队成员李梦欣汤舒婷因实践要求于七月一日参观濮塘革命烈士陵园。它位于马鞍山市东郊濮塘风景旅游区王公山上,是我市唯一的一处具有较大规模的安葬革命烈士遗骸的场所,是马鞍山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始建于1976年,为纪念39位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无名烈士修建了纪念塔。我们按照导航路线坐上了公交车,路上看到了大片大片油菜花,金灿灿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终点站濮塘红色教育基地。找到确切位置,越过台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革命烈士纪念碑,环顾四周,我们看到了几块立起来的红色板子,上面依稀记录着它的发展经历。在同伴的鼓动下我们一起了解了相关背景:1938年4月,新四军驻扎在濮塘地区,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日斗争活动。并于1938年9月成立濮塘党支部,推动了整个马鞍山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
往前走,就到了烈士陵园,左侧是红军墓,右侧是烈士墓。这里埋葬着数十位抗日英烈,以及在解放战争中献身的将士,也有解放后为国捐躯的英雄。高大的树木耸立在身边,耳边传来徐徐的风声和蝉鸣的叫声,我们站在旁边静默不语,仿佛在听前辈们诉说她们生平的丰功伟绩。
抬起头,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的屹立在广场中央,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辈们顽强奋战的样子。渡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长眠于此,但英魂永驻。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虽已过去,革命烈士精神却成为了永恒镌刻在我们心中。“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那一刻,我们承诺要始终缅怀这些为了祖国解放和人民安宁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这是我们最深的感受。时光漫漫,许多事如过眼云烟,但烈士们的信念会永远铭刻在心,岁月能改变山河,先烈的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
烈士纪念馆本来是我们的重点参观对象,但是非常不巧的是,此时的烈士纪念馆正在拆除扩建,我们便暂时无法一睹纪念馆的芳容。对于没能够进入到烈士纪念馆去见证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我们深感遗憾,但是对于纪念馆即将扩大陈列规模,能够引来更多人了解这些英雄事迹,我们又是如此的激动与自豪。看着烈士纪念馆旁保留下来的革命英雄奋勇杀敌的雕刻,那一刻,“星星之火”在我们的心中便有了具象。
踏上小路,我们去到更深处,不知不觉中,一鸿亭赫然映入眼帘。在了解后我们得知,一泓亭是为了纪念抗日英雄刘一鸿而建。刘一鸿少负大志,秉性刚直,且受到过进步思想的熏陶,因而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他辞去了公职,毅然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之中,直至为国捐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正是一个又一个“刘一鸿”的负重前行,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安逸幸福的生活。我们看着亭子的眼神愈发热烈,透过亭子,我们仿佛跨越了时空,与革命先烈们有了心灵上的触碰。
过去,战士们在硝云弹雨的战场上英勇作战,视死如归,现在,革命烈士纪念碑身后已是高楼大厦,是长眠在此的先烈们用身躯捍卫了如今的安宁和强盛。纪念碑高高矗立在此,仿佛凝视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安定与和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也仍在不停的变更,而唯一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直到现在,我们仍忘不了在纪念碑前默哀的情景,也忘不了宣誓的那一句句话语。沐浴在党的光辉的照耀下,生逢盛世的我们应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承先烈遗愿,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历史的结果向我们证明,星星之火终可燎原,即使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只如星星之火,但当我们汇聚在一起,再借由一阵强风,便也终可呈“燎原”之势。
回去的一路上,依然是金黄的油菜花,依然是令人陶醉的花香,可是此时远处的花仿佛都在闪光,那是几十年前革命的曙光……(通讯员李梦欣、汤舒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81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