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立足创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实践队选择的是汲文化精华,促“两创”发展的主题。在前两次的实践活动中,第一次对十笏园的建筑结构中南北园林的结合进行了了解,第二次围绕社会实践主题“两创”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学习和了解了潍坊十笏园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第三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会通过历史人物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贡献更深一步的了解当地的文化。因此这次我们又来到了十笏园再次通过实地走访对十笏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索。
此次的走访路线主要围绕十笏园文化街区为中心展开,走近街区,位于十笏园路南首的主要建筑是街区正门。进入街区北行,迎面看到的是街区中央高大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阁内雕有孔子、文昌帝君和魁星点状元塑像,展有潍县进士状元文化;阁的两侧为城门式过道;阁的背面建有戏楼。它是潍邑古城厚重历史文化的表征。潍邑自古人杰地灵、文化繁荣。麓台书院、思乐书院、潍阳书院等高层次教育场所培养了众多文人儒士。过了文昌阁便是东西主街——胡家牌坊街。此坊标示了潍邑自西汉景帝设北海郡以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历史地位,能够引起人们对潍地历史文化的诸多记忆。跨过胡家牌坊街北行,路西是郑板桥纪念馆,纪念馆的东边是郑板桥政德教育观,我们在进去参观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些外省来的游客,对这里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不顾炎炎夏日来参观欣赏郑板桥纪念馆,而这也正是我们此次实践活动的主题。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清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春,任范县知县。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采取果断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疏浚城河,以工代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郑板桥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郑板桥专题陈列室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部分,除文字、实物外,还有郑板桥画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点陈列郑板桥在潍县遗留的碑刻,其中有郑氏撰文并书写的“城隍庙碑”原碑,院中还有一方石刻,是郑板桥所书“润格”,真隶相参,杂以行草,是其书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陈列有郑板桥手迹以及文字图表等,介绍郑氏生平及艺术造诣;第四部分展出当代纪念和研究郑板桥的论文专著等。郑板桥在潍期间不仅为当地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勤政为民,政声卓著。他爱民忧民,开仓赈灾;为防兵水之患,以工代赈,修城凿池;重视人才,发展教育。同时,为人正直,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在潍期间留有大量书画墨迹,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十笏园古建筑是潍坊历史文化的见证与代表。在园林中嵌有扬州八怪郑板桥、金农、李鱓以及桂馥、翟云升、白永修、张昭潜、陈介祺、状元曹鸿勋、王寿彭等人的书画题刻,从古到今更是文人墨客云集之所——康有为、居正、冯玉祥、董必武。小小的园林与历史、自然环境、人文完美结合,强调了建筑与大的历史、地理环境相融合、相渗透,使建筑从这块特有的土地中生长、呼吸,把历史文化融汇于我们城市建设之中,传承了历史文脉,感悟时代变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98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