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风华正茂斥方遒。红色中国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远去,红色记忆历久弥新,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寻燎原星火·助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816”核工程,重温中国革命的历程,深刻感悟“三线精神”。
(图为促进团成员阅读“816”核工程建筑文献)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美国趁乱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
其中“816”核工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还是一座永远绕不过去的精神丰碑。它的身上不仅镌刻着一段悲壮豪迈的历史,还承载了一代人的热血和青春。从“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等镌刻在洞体上的标语中体会到“816”核工程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人们当年的拼搏干劲。前后总共6万余人义无反顾地为了“816”核工程的建设,告别家乡远赴白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图为“816”核工程讲解员在对整个洞体进行讲解)
(图为促进团成员在“816”核工程内部的合照)
正是这群年轻人带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在近20年的建设时间内默默苦干,将自己的人生奉献在这座伟大的工程中。无数人在这里落地生根,与核工程一江之隔的麦子坪山上,让一个曾经的荒山慢慢形成一个集生活生产、上学就医等功能齐全的幸福小镇。为如今“千里乌江,千亿白涛”的成就,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图为促进团成员参观引水洞)
(图为促进团成员参观原子弹模型)
(图为解说员讲解核工厂仪器)
出人意料的是,如此巨大且复杂的工程全由人工开凿,因此“816”核工程享有“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的美誉,据了解,其中被挖出的石头可以铺成一条从重庆通往首都天安门的城墙。“816”核工程坚固又安全,不仅能经受住8级地震,还能抵御氢弹袭击,堪称世界奇迹。
“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完事轻”,“革命战士是块转,哪里需要哪里搬”。我们应当学习老一辈革命战士的精神,以史为启,坚定奋进步伐,再忆民族精神;以史为源,汲取信仰力量。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促进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向伟大的革命先辈看齐,延续艰苦奋斗‘三线’精神,不负青年时代使命,积极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06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