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在黄春燕老师的带领下由10名学生共同组成的运河文化创新团队,在枣庄运河沿岸、台儿庄古城中进行了关于枣庄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探寻。作为枣庄地区运河文化的重要遗址,台儿庄运河被喻为“活着的运河”“红色的运河”。在台儿庄区大运河遗址处,该团队邀请并采访了运河文化研究学者李振启老师。李老师致力于研究台儿庄运河文化几十余年,对大运河遗址的保护以及传承有深入地研究。李振启老师谈到,当前的中国京杭大运河,自济宁以北已经断航,自济宁至杭州通航的里程为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如果加上京杭大运河延伸段的浙东运河,那么我国现代大运河的通航里程可达1681公里,全年通航里程为1161公里,因为浙东运河长度为239公里。李老师同时又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数据是必须搞清的:一是我国最早的大运河在春秋时期,全长150公里;二是隋朝南北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三是元朝裁弯取直后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829公里;四是明朝疏通定型后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这一数据也是目前我国对外宣传和使用频繁的数据;五是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全长93.9公里,流经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四个区(市)的14个乡镇,而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全长93.9公里,流经张山子、涧头集、马兰屯、运河办和邳庄共5个镇(街)。
在李老师讲解完后,该团队成员对李老师展开了一系列的提问,其中就运河文化的传承方面。李老师讲到,自己就是在运河边吃运河水长大的大运河的人,对运河有着难以言说的感情,对于传承枣庄运河文化他是非常希望并乐意更多青年人来参与到对大运河的未来发展中来的。
随后该团队在台儿庄内进行了实地的探索,更进一步拉近了与这条红色运河的感情。台儿庄内,红色文化和古城浓蕴的历史气息交织融合,复兴码头、五行码头以及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景点写满了关于古城关于运河的故事。古城里包罗万象,古城的质朴典雅、民国的风情万种、运河区的非遗演出还有大战遗址的千疮百孔……漕运的兴起带来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台儿庄古城多元建筑风格、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70多年前,中国军队3万将士在此浴血奋战,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台儿庄因战而名,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运河文化与大战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台儿庄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使它不仅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台儿庄没落的这段历史让无数人痛心。在炮火中台儿庄变为一片废墟,运河年久失修,漕运被迫中断,古城曾经的辉煌和人声鼎沸不复存在。但1938年的那个春天,侵华日军南犯,中国军人血战台儿庄,振奋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台儿庄全城即将沦陷前,中国守军烧断退往运河南岸的浮桥。数轮敢死队抡起大刀冲入敌阵,日军最终未能向河岸推进一步,直至溃退。只可惜拉锯战和城市中的巷战把台儿庄破坏的体无完肤有的只是断壁残垣。
古运河就是台儿庄的母亲河,运河早已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枣庄运河段得到了改造和保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漕运变水运,赋予了大运河新文化。随着实践进程的推进,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作为年轻一代的学子,自己有责任传承和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心,让文化遗产不断流。总之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青年学子们要立足挖掘枣庄运河文化,深度阐释枣庄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价值,努力打造枣庄运河文化长廊。并在运河遗址处进行此次实践探讨的合影留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10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