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东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新战场和新赛道,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努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不充分等难题。农旅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以岭南特色农业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
“争当‘突击队’、勇做‘生力军’!”。7月24日至7月29日,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朝阳、学院副院长黄荣斌、学院辅导员关千浩的带领下,联合闸坡镇党委与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先后前往阳江市海陵区闸坡镇白蒲村、北洋村和平兰村盐碱地开展调研,冀以发挥专业特长,依托党建共建、校政共建优势和自然禀赋,破解闸坡镇撂荒盐碱地种植难题,探寻盐碱地治理与种植的新可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了解到,目前闸坡镇正在持续进行撂荒地复种工程,部分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地已经实现了复种,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距离海洋较近,常受海水倒灌、病虫害与自然天气灾害影响而复种失败或种植产量低下的撂荒盐碱地存在。
团队在实践期间,在白蒲村、北洋村和平兰村分别会见了该村村委,向他们了解了村内盐碱地现存情况与治理状况,对各村的盐碱地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据悉,三个村都采用了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大部分撂荒盐碱地流转给企业,由企业对盐碱地通过集中同一治理,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的种植。但村委们也表示,企业的集中治理成效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不同村落的盐碱地土质盐碱化程度具有差异,而土地治理方式并没有科学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导致。非差异化的盐碱地治理导致了白蒲村、北洋村和平兰村改良盐碱地所种植的作物收成具有差异,部分种植水稻的改良盐碱地亩产与预期收益有较大差距,甚至产生破坏原生生态的问题。
海陵岛盐碱地类型属于滨海盐碱地,而由于土壤土质与海水差别化影响,土地情况程度不同。例如平兰村,由于田地与大块红树林湿地相连,主要土壤类型为盐土类的滨海盐土亚类和潮土化盐土,属于湿地土壤。将湿地土壤围垦,晾晒表层土壤,添加有机肥“改善土质”以种植水稻的方法适得其反:看似是化“废田”为“良田”,实则上严重地破坏了平兰村的湿地生态,甚至危害到渔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提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不能长期存续的农业必然不是现代农业,农业强国的农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以及政府对农业的合理支持、有效干预和高度制度供给。“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依托“校政共建”模式,顺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海陵岛盐碱地发展现状为切入口,将滨海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带入校园,探寻滨海盐碱地治理与发展的最优解。
下一步,团队将进一步研究再生水稻以及如何降低盐碱度,通过完善田地排水系统工作和“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继续深入滨海盐碱地治理研究,探寻滨海盐碱地农业发展的新可能性,发掘盐碱地种植潜能,提高盐碱地作物产量,将丰收果实送进海陵岛千家万户,将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未来,“利涉大川,治碱兴农”乡村振兴实践团将继续挖掘多元创新推介模式,探寻跨界联动科技助农新路径,持续为广东盐碱地乃至全国和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11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