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坚定文化自信,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7月18日去往位于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的十笏园非遗空间,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传承人刘志江先生,了解风筝技艺,探寻潍坊风筝的传承与保护。
赏风筝之美,悟工艺之韵
风筝,古时称作纸鸢,最早可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子制作的第一只木鸢,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真正开始兴起是在明代。风筝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嘻”,都是古时文人对风筝的描写。风筝的造型所模仿的自然或社会事物、以及神话传说等,那绚丽多彩的颜色,都是人们对兴趣、理想的追求和对幸福祥瑞的祝愿。鸢飞蓝天,更是人们对天空的好奇,是人们对飞翔的向往。
图为精美的龙头风筝。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小小的工作室中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有栩栩如生的雄鹰,羽毛根根分明,仿佛能看到它在天空中驰骋;有威武的龙头,炯炯有神的眼睛好像能在空中睥睨众生;更有以传统神话为主题的风筝,梁祝二人身后缀着蝴蝶翅膀的风筝,我们能透过它看到这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也有身材魁梧、瞪起双眼的钟馗,不怒自威。风筝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精美与绚丽,更是在于它所蕴含的古韵与寓意。
学风筝之艺,赞工匠之魂
风筝有四艺,分别是扎、绘、糊、放,“扎”就是用竹子制作风筝的骨架,“绘”就是绘制出风筝的图样,“糊”就是将绘好的图样糊到骨架上,“放”就是将制作好的风筝放飞到天上去。真正传统的潍坊风筝制作是十分复杂的,如龙头,只骨架就需要一百七十多根竹条编扎,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鹰风筝,为达到颜色的逼真,要一遍遍上色,晾干,再上色,再晾干,重复多次,只绘画就花费了四五天的时间。一只风筝的制作周期就长达七八天,这既考验制作者的手艺,又考验制作者的心性。由于材料和场地的限制,我们只体验了“绘”这一步骤,绘制风筝就像画国画,看工作人员画起来好似十分简单迅速,而真正上手发现并不容易,要注意色彩的浓淡、颜色的均匀、下笔的轻重等。经过手忙脚乱的绘制过程,我们更加钦佩风筝制作者,惊叹于他们高超的技艺。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绘制风筝。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思传承之困,寄数媒之力
如今,风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玩具,但在平时所见所玩的风筝,大多是工业批量制作的,真正传统风筝技艺其实少有人掌握,传统风筝技艺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传统风筝技艺制作过程复杂,制作周期长且无法批量生产,加上工业制作的风筝产量大价格低,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传统技艺制作的风筝渐渐退出市场,而传统风筝失去了商品价值后,对于传统风筝制作者的经济也有很大冲击,越来越少的人愿意顶着物质条件和前途的压力去学习和继承这门技艺。据刘先生说,如骨架繁复的龙头,全潍坊会扎的不超过五人。而且想学的找不到途径,想教的找不到徒弟,两方信息不对等,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在,当下发达的信息媒体为传统风筝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和机遇,我认为,传承人可以建立一些网络平台或电视节目,传播风筝文化,提高知名度,让真心想要传承这门技艺的青年人可以找到途径,让想教和想学的人不再错过,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将传统技艺制作的风筝售卖给真正热爱艺术的人。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传统风筝技艺传承人刘志江先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青年人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这些传统文化,担起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青年人真正愿意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讯员 潘宇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19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