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学子联合贵师院学子三下乡:走进多彩贵州腹地,探寻可持续生活理念
黔东南州7月26日电(通讯员金儒伊 杨忆初)
7月19日至25日,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负责人谢坚、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李京带领“多彩贵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夏乡之队,来到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龙塘村和方祥乡雀鸟村开展为期六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龙塘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西南部,保留着得天独厚的原始风貌和浓厚的苗族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完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雀鸟村,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拥有着苗族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可持续生活和生态保护理念。
图为龙塘村(上)、雀鸟村(下)风光(通讯员宋倪妮、杨忆初供图)
为深入挖掘贵州传统苗族文化中的可持续生活理念,团队深入雷公山腹地,前往龙塘苗寨和雀鸟苗寨,从建筑民居、农耕文化、传统服饰、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等八个领域与当地村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对雷山苗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可持续生活理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思考。
苗族文化的可持续
雷山苗族建筑主要以传统的干栏式吊脚楼为主,苗族人民建房遵循自然规律,大多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他们将河谷中的石块打碎,块块堆砌以搭建地基缓冲山体斜度:他们分季节砍伐杉木充当房梁,并及时补种填补植被覆盖,有意识地保护森林。为抵抗暴雨和冰雹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吊脚楼的屋顶通常采用使用年限长、耐摔打的黑瓦,并将其倒放排列以方便排出雨水。
图为雀鸟村村民用瓦片补吊脚楼屋顶(通讯员田和供图)
此外,当地苗族仍保留着天然纯粹无污染的传统苗族服饰制作技艺——蜡染。它以蜂蜡为和蓝靛草为原料,是苗族植物染的重要工艺之一。蓝靛草,即板蓝根与高度酒混合后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过渡便可获得蓝靛待用。蜂蜡可药用也可食用,清洗排水不会污染水资源,有的甚至可以净化水,这些苗族智慧对现代服装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为蜡染染料靛蓝和蜡染成品(通讯员杨忆初供图)
苗族人民在米酒的酿造上也自有一番天地。在与村口小卖部阿姨的采访当中得知,雷山米酒酒曲的选取仍沿用家中自产稻米及山上的植物,不含任何添加剂,只是遗憾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酒曲制作植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的酒曲制作方法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在民俗文化上,七月恰逢苗族吃新节,是苗族人民在夏季稻禾长势旺盛、稻花乍放之时祈盼风调雨顺、美好丰收的节日,是展现苗族人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信仰。
生态农耕的可持续
实践团队从与村支书文远胜、龙塘旅游合作社负责人文兴仁以及返乡大学生代表文彩的访谈中得知,当地农业发展在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上,开展了以“乡村旅游业+稻田养鱼”代表的系列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稻田养鱼采用“鱼+作物”的养殖方式,利用鱼为水稻除虫、除草以及施肥,稻田又为鱼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循环共生的水稻种植模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减少了化肥农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提高了国土资源的再利用率,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
如何让生态农耕为村民增收,增强生态农耕的可持续性?随着稻田养鱼规模的扩大,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为增强蓄水能力,防洪抗旱提供了可能性。在政府的帮扶和指导下,龙塘村民充分利用周围荒废的碎片化土地种植创造经济价值的作物——玫瑰。截至去年,全村玫瑰花种植净收入达到了29万元,有效实现了这一目标,提高了村民生态农耕的积极性。
在龙塘村中,实践团队员深入了解到了雷山当地居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可持续生活理念的生态农耕模式,在雀鸟村,队员们则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在慢友生态家庭农场主理人助理倪永旺的带领下切身感受苗族人民传统的生态种植智慧。在徒步前往山地生态茶园的路途中,倪永旺为队员们上了一节又一节别开生面的“土课堂”。
图为免耕覆盖技术种用到的作物残茬(通讯员谢坚供图)
他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向队员介绍了当地人常用的可持续农业种植技术——免耕覆盖。即一种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保水、保土、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种植技术。此外,他还重点介绍了当地茶园采用的环保肥料——酵素。酵素由无油的厨余垃圾和腐烂的水果发酵而成,既有效解决了厨余垃圾的,又一举两得增加了茶园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保证了茶园生态的循环运行,是生态农耕种植近年来新的突破。
发展理念的可持续
“种植时,很多村民们常将高低不同的植物交错种植,通过间种与套种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我现在就是希望更多有知识的青年人带动村民们建立这种自信。”在采访中,倪永旺也向队员表达了对当地可持续生活理念传播的优势和困境的担忧。他表示,当地苗族的传统农耕方式是通过祖辈流传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发展形成的,许多村民并不懂得其中的科学原理,面对城市与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将自己的智慧传播出去,甚至反而认为自己是“落后的”。
图为当地间种与套种(通讯员王乐陶供图)
为了继续挖掘雀鸟农耕文化的潜力,倪永旺带头组建了“返乡青年创业团队”,开始老品种再生计划,他们着力建设稻作博物馆,介绍贵州的稻作文化。当前,倪永旺主办的家庭农场已经得到了央视和国际会议的关注,当地的黄瓜、土豆和红柿获得了2016国际慢食博览推荐证书。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下,他还开展了特色农田实践活动,拓展苗家土食材电子商务快递业服务,大力宣传苗家土食材和苗族传统文化,尝试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需要不断明确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理念。这是龙塘村和雀鸟村文旅发展的根本,也是乡村发展的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秉怀生态友好的初心,通过自身专业优势与能力让更多人看到“多彩贵州”乡村发展中的可持续生活理念,讲好生态治理发展中的贵州故事。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通讯员陈卓提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25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