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
大学生网安庆7月8日电(通讯员 周文雨 高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合肥工业大学“松海遇黄梅”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于2023年7月8日来到中国安庆黄梅戏博物馆,以“走进历史博物馆,感受深厚文化魅力”为主题,领略黄梅戏历史、观察黄梅戏发展、感受黄梅戏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开始时,实践团成员们依次参观了陈列于黄梅戏艺术陈列的“戏源篇”、“戏脉篇”、“戏彩篇”、“戏品篇”以及“戏建篇”五大展区。通过戏袍与历史对话,聆听录音重现戏曲精粹。时光迭代,岁月不休,久经风雨打磨而流传至今的剧本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兴起衰落,但永恒不变的是黄梅戏向观众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勇气、善良、诚实和奉献等价值观念。透过剧本,窥探中华人民追求幸福奋斗史的缩影;听赏戏腔,感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内涵。在这里,一张张戏谱、一件件戏服、一段段音像无声地向入馆者倾诉当年的历史。
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参观,于“戏源篇”追溯两百年黄梅历史,了解到梨园始创之际是蔡仲贤、胡普伢茹苦开山,将黄梅戏由不受官方认可的地方小戏发展到荣登大雅之堂的阶段,为后来徽班晋京,为正式扩大黄梅戏影响力奠定实力基础。感知的除传统黄梅戏外,还有诸如宿松文南词、潜山弹腔、孔雀东南飞、桐城歌、木偶戏等衍生文化遗产。从最初的采茶戏,不断融进百姓的多姿生活,秉承着艺术源于生活的宗旨,博采他家所长,加以方言传唱。成员们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切身感悟到非遗文化永不过时。
在“戏脉篇”中,实践团成员一路跟寻着当年徽戏班子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四次北上,将南方的清雅小调传播至京畿。民国时期,黄梅戏闯进上海滩,获得全国性的艺术视野。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专业剧院、民间社团、广播荧幕,无不传诵着黄梅戏的声腔神韵,遥在祖国边疆的青藏高原上也飘扬黄梅戏悠扬的腔调。
透过“戏彩篇”,成员们遇见了一位又一位黄梅大师。在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戏曲演出结合宣传社会主义路线、献礼各大事务活动,一件件地见证那个年代的黄梅戏在全国风靡,让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黄梅戏同新中国发展进程的密切联系。一代宗师严凤英崇尚事业、追求创新,不断学习全国范围内各类剧种的优秀唱法和表演形式,不固步自封,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作为新中国杰出文艺工作者的代表,严凤英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夸赞。毛主席在观赏完严凤英表演后也给出“家乡的湖南花鼓戏好听,但是黄梅戏,更好听。”的高度评价。不局限于传统剧团演出,黄梅戏拓宽表演形式:奔赴朝鲜动员慰问、参加官方会演、赴港澳促进交融……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在“戏品篇”、“戏建篇”中实践团成员厚植黄梅精神,并发现还有诸如王少舫、韩再芬、马兰等黄梅戏大家像严凤英一样守正创新、深入挖掘黄梅戏的底蕴,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不断创新,并将黄梅戏带出国门,在海外享有盛誉。
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黄梅戏历史文化:探寻黄梅戏如何从地方采茶小调逐渐演化成为中国民族戏曲艺术的一颗明珠;深入发掘了黄梅戏背后的红色精神,去观察戏曲表演除了反应那个时代的生活外更加深刻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涵,增强了爱国情怀,培养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认真观察黄梅戏传统戏曲服饰。通讯员 高飞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观看并讨论黄梅戏著名唱段《女驸马》。通讯员 高飞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学习黄梅戏与新中国发展的羁绊。通讯员 高飞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大厅合影留念。通讯员 高飞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26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