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遇见非遗文化,文旅助力传承
大学生网安庆7月10日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骆心仪 丁凯旋)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合肥工业大学“松海遇黄梅”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于2023年7月9日来到中国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文化馆并采访非遗办公室副主任朱加祥。实践团队就黄梅戏共生剧种文南词为主对朱主任进行了采访。听了朱主任的讲解让实践团队成员们在传承黄梅戏方面受益匪浅,并更加坚定了宣传推广黄梅戏的决心。
在采访中,朱主任首先介绍了宿松县非遗保护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文南词、丝弦锣鼓、九井沟传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宿松县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参观完文化馆展出内容后,在采访之前,实践团成员们对宿松县非遗保护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这些项目都是宿松县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通过这些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践团成员随后提出了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哪些与黄梅戏有所关联的疑问,朱主任表示,黄梅戏与宿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密切关联首先体现在“文南词”上,文南词作为黄梅戏的姊妹剧种,在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高峰阶段,甚至到目前为止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次是宿松县的省级非遗项目断丝弦锣鼓,这是一种器乐演奏形式,被广泛应用在黄梅戏的伴奏中。而最重要的是另一项省级非遗“宿松民歌”,宿松民歌在戏剧剧种产生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在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中一直给予养分并使其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黄梅戏和文南词的异同,朱主任指出两者首先是在唱腔上有所不同,文南词以文词、南词等十二个曲牌形成了独特的唱腔体系,而黄梅戏以更广为人知的西皮腔、二黄腔等典型的富有特色的唱腔为主。第二个不同在于伴奏乐器,文南词独有的乐器有四胡、鱼鼓,黄梅戏在断丝弦锣鼓中常用的乐器外还加入了许多丝弦伴奏乐器。 第三个不同在告白,即语言表达上,黄梅戏的告白通常使用安庆及周边地区的方言为主,文南词的告白全部采用宿松话来表达,在一些唱词的对白上带一些普通话的元素。相同点主要集中在服装、道具等方面,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和相似。
针对黄梅戏在宿松地方传承的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向朱主任请教了相关建议。实践团成员交流后认为,可以结合宿松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黄梅戏,深入挖掘宿松地区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黄梅戏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可以利用宿松地区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将黄梅戏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黄梅戏及文南词表演艺术的培训与普及,传承这一传统艺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黄梅戏及文南词。
为了保护与传承文南词,宿松文化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2012年来,宿松县非遗中心及相关部门出版了《五韵乡音戏曲活化石文南词》等多本书籍,开展了多项专题工程对文南词进行传承保护。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还专门来到宿松县拍摄了《深闺倩影待人识》这一文南词专题片,在央视多次播放并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传承和发扬黄梅戏和文南词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参与。当地也十分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宣传和传承,让黄梅戏和文南词这类传统艺术能够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经过与朱主任的交流,成员们对黄梅戏在宿松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传承黄梅戏的文南词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他们表示会在此次实践中继续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为宣传推广黄梅戏及文南词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属于团队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办公室副主任朱加祥(左四)、非遗办公室主任石大平(中)、宿松县文化馆副馆长冯吟梅(右四)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飞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非遗办公室副主任朱加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飞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讨论宿松传统文化与团队调研方向的渊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飞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32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