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共同体、乡村振兴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指示,坚定党的领导方向,让新时代青年为全面推进“五个”乡村振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奋斗。2023年7月19日-24日,我院福籽家园实践队开展以“福籽同心,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前往闽东地区13个特色畲族村寨,探寻造福工程搬迁之路,深度体验畲韵非遗文化,探寻畲乡破茧成蝶之谜,助推新时代民族村寨的发展与振兴。
造福篇|探寻畲村搬迁造福,畲族脱贫蝶变之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畲族人民一路几经辗转迁徙,最终落籍闽东,散处山区。然而,山区地质灾害频发,给畲族人民的安全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深入畲族村寨,亲自进行视察并指导工作,关注着畲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积极推动畲族村寨的搬迁与建设。
上世纪80年代,地处大山深处的福鼎畲族赤溪村,村里群众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文章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序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1994年8月,赤溪的下山溪自然村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如今的赤溪村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500多人,水、电、路、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的中心村,彻底告别了以往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霞浦的东山村也是搬迁后脱胎换骨的代表。通过茅草房改造与集中搬迁,东山村展现出了新的面貌。村寨实施“五位一体,全域振兴”的发展模式,实谱写了新时代畲族村寨繁荣进步的新篇章。
产业篇|畲乡果香飘万里,一村一品促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闽东地形复杂,不同畲族村寨之间生产条件各异。福安溪塔村地形独特,生态优美。当地畲族群众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栽培刺葡萄、水蜜桃、芙蓉李等水果。特别是溪塔村因地制宜在溪面上用铁丝拉线搭架,沿着溪流种植刺葡萄。沟上绿荫蔽日、沟下流水淙淙,形成一道连绵6公里的葡萄沟奇特景观,仿佛是一条条翠绿的葡萄瀑布,被称为“中国最美葡萄沟”。
紧邻溪塔村的虎头村,规模化种植的水蜜桃让这里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虎头村的桃子不仅大,而且甜美多汁,成为了“小桃子大产业”,为乡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他们还巧妙地将水蜜桃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开发出“千亩桃园”的旅游项目,让游客们欣赏美景,品尝美味桃子。同时,近年来虎头村水密桃还搭上了互联网发展的快车道,建了“福安穆阳水蜜桃产业中心”。通过互联网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密桃订单,实现了农民“采摘”到客户“消费”的无缝连接,带动乡村产业新发展。
文化篇|留住畲族文化根脉,激活非遗文化传承
畲族文化是闽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闽东引以为荣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蕉城区的猴盾村是畲族双音的发源地。双音,又称“双条落”,是畲族山歌中唯一的二声部山歌歌种,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别具一格。近年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双音传承人雷美凤的带领下,创立“猴盾双音”品牌,将畲族元素、猴盾自然风景,非遗“双音”传承的元素融合到包装设计中,打造专属于猴盾畲村特色的产品形象。
福安的廉岭至今仍然保留着宝贵的畲族传统古村落。在古村中,实践队拜访了已经90高龄的畲银制作技艺传承人钟伏松老人。在他手中,一锤一繁,精湛的技艺让栩栩如生的图案在银片上呈现。廉岭村党支部钟伏谢书记说:“我们通过活化传承畲族乌米饭、银器制作等非遗文化,开展研学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畲族非遗文化,而且能够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32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