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溯百年党史,着眼现在,展望未来,讴歌新时代,感悟遵义会议精神的精神内核与浙大西迁“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青岛科技大学赴遵义市“茶旅一体,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观察团于2023年7月13日至14日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开展“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学习、继承与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和伟大西迁“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绘出青春画卷、书写青春底色。
如果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那么遵义会议无疑是篇章中的点睛之笔,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在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的伟大事件。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生动力”,其精神内涵主要是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团队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寻访“红楼”、走进展馆,在馆藏展品中了解革命历史,在绘有宣传标语的门板上体会红色精神,在行走中感悟“转折之城”的精神力量。金色的鱼钩依然熠熠生辉,那件破烂不堪的棉衣胸口时至今日仍有一团革命烈火正熊熊燃烧。
走出会址,团队乘车来到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岗前,这里便是红军烈士陵园,当地人尊称它为“红军山”。1953年,为了纪念在长征中光荣牺牲的红军烈士,遵义市人民政府把77座红军坟墓集中迁到这里,并在这里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它镌刻着红军烈士们的光辉历史。纪念碑的四周还镶嵌着28颗星,寓意中国共产党28年的抗战历程和遵义会议永放光芒。
浙大西迁被人们称为“文军的长征”,师生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辗转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跋涉2600余公里,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团队成员们实地游览浙大西迁旧址,走在昏暗的教室内,踏着木板发出的“嘎吱声”,用脚步丈量西迁历史,用汗水体悟求是精神。在国难当头、物质匮乏的恶劣环境中,浙江大学师生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培育一代“求是”学人,使浙江大学获得“东方剑桥”的赞誉,亦因抗日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赢得“民主堡垒”美称。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关键在于怀抱理想、甘于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人们。通过此次主题学习活动,观察团成员们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人在学思践悟中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体悟到遵义会议精神中的文脉传承,感悟到波澜岁月锻造的伟大西迁精神。团队成员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调研体会同日常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立志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实际生活中赓续求是精神,为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献计献策,为弘扬遵义会议精神、伟大西迁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36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