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作为苗族的传统手工艺,蜡染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近日,中南大学人文学院“自然而染”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凤凰县湘西“蜡的世界”责任有限公司,对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姚六菊,探寻、记录传播大山深处灿烂辉煌的非遗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与姚六菊进行交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乙铭 供图
一、来自奶奶指尖的幸福回忆
姚六菊关于蜡染最初的记忆,都是与家人共度的温馨瞬间:“我大概四五岁就开始帮奶奶做蜡染了,每天跟着她裁线、泡水,做得津津有味。”在那个年代,蜡染是湘西人家的必备技能,从棉麻等原材料的种植开始,到成为漂亮的蓝色蜡染布,每一步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在日复一日辛勤的劳作中,奶奶身体力行地让姚六菊领悟了什么是吃苦耐劳与尽力而为。
姚六菊凭灵巧的双手和聪慧的大脑,以自己心中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于染布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制出疏密有致的线条。蜡染图案种类繁多,灵感源于自然,最常见的有动物类、植物类、神话类、历史故事与人物四大类题材,不论正面还是反面都有精致完好的纹样。
在2016年之前,蜡染对于姚六菊来说,只是童年的回忆。但她认为“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总觉得人生不仅如此。
2015年6月23日,当听到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她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并再一次燃起了自己对蜡染的热爱。“当时我就给自己鼓劲儿,一定要重新来一次,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姚六菊谈起自己的初心,激动地说道。
于是,姚六菊毅然选择辞职,放弃稳定的工作,带着县里的留守妇女,开始了创业之路——创办湘西“蜡的世界”责任有限公司。
二、为留守妇女创造个人价值
“你看衣服上的纹样,都是我们自己用手工一针一线、用心用情染出的,所以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温度的。”“有温度”是姚六菊关于蜡染定义的关键词之一,也是她在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余,想要用蜡染为地方带来的美好——更温馨、幸福的生活。
“我们当地有许多留守妇女和老人,多数时间都是在照顾孩子,无法靠自己取得经济来源。”姚六菊告诉团队成员,她的蜡染公司为这些留守妇女提供学习蜡染、扎染技艺的机会,也设置了多个就业岗位,让她们能自力更生赚取生活费用,不用依靠他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采访途中,姚六菊展示了往届学员学习时的照片。照片中,白发苍苍佝偻着背,饱经风霜的老奶奶在姚六菊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会了蜡染,向镜头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年轻的妇女在照顾孩子之余,努力地习得一份技艺。“我希望她们能在蜡染这门技艺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度,就像亲人在旁边的那种感觉,很踏实,没有孤独和浮躁感。”姚六菊说。
三、推动蜡染的“活态传承”
为了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让蜡染走出大山,姚六菊积极探索着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与十八洞村紧密合作,借红旅非遗赛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选择直播带货来拓宽蜡染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直播盛行的当下,姚六菊90%的蜡染产品销售都是通过线上渠道实现的。姚六菊带领团队成员来到了直播的房间。房间内,一位工作人员向顾客展示不同款式的衣服,另一位工作人员实时关注线上平台的交易。不仅如此,她还联系到了“芒果扶贫云超市”,将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并在2019年3月30日,带着新创意“DIY扎染材料包”开启直播,吸引了无数人前来体验、消费。
图为工作人员在直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任姝璇 供图
为顺应市场年轻化的潮流,姚六菊及其团队也结合市场需求,生产出一批批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精美的钥匙链,淡雅别致的发卡,搞怪可爱的玩偶,都是蜡染“年轻化”的见证者。同时,直播间主播年龄的也逐渐下沉化、年轻化,主播通过年轻人喜欢的话语,拓宽蜡染产品的市场。
截止目前,姚六菊“蜡的世界”培养了近70位蜡染扎染技艺的专业人士,更有1000余人加入了染料种植的大队伍。如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姚六菊的蜡染工坊共开发出服饰、包件、装饰画及小饰品等多种具有湘西特色的旅游商品,年产超50000件,实现年销售398万元。
然而,蜡染的推广仍然面临一些困境:资金链的紧张,制作周期长,顾客没有足够时间等待产品产出。对此,姚六菊希望专业人士和政府部门能够提供更多扶持。
一画一蜡,一染一晒,从一张平平无奇的白色素布,蜕变成一张靛蓝轻盈的蜡染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湘西人民千百年辛勤的劳动与智慧。而这一方方纹饰各异的染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里,承担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姚六菊,成为使命的承担者与见证者。团队成员表示有幸当了一回“护蜡使者”,与千千万万个姚六菊这样的传承人一起,共同实现一个多彩、繁荣、复兴的梦。
图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自然而染团队与姚六菊的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乙铭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38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