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红色历史,走好时代复兴道路——机电工程学院“周恩来纪念馆红色寻访实践团”赴江苏淮安开展调查和学习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家国情怀。机电工程学院“周恩来纪念馆红色寻访实践团”走进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红色记忆调研,进行庄严肃穆的参观。
实践团于7月16号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坐落于淮安桃花垠,馆区整体由一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一座纪念岛和三个人工湖以及周围环形绿地组成,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远远望去,高26米的主馆像是过去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牛车棚,象征着人民总理为人民的“孺子牛”精神。细看主馆,又形似以前苏北大运河边常见的待渡亭。
当年,12岁的周恩来正是从这样的待渡亭登船北上。北上的周恩来开启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后,将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直至1976年逝世于北京,66年间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一个个真实场景、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让大家仿佛走进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也让大家对革命先辈及党的光辉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满是补丁的中山装、反复修补的皮凉鞋、总理病榻上的书桌、批阅过的文件、一只由飞机残骸制作的笔筒……4万多件珍贵藏品、一千多件等级文物,33套、76件国家一级文物,展品无言,每年却有超百万的瞻仰者从全国各地赶来,从中寻觅周总理的精神印记、汲取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学习周恩来总理矢志革命、献身革命的先进事迹,品读历经烽火岁月的“我的修养原则”和《告亲戚朋友》,追忆周恩来总理在救亡图存、战火连绵的岁月里,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进行的英勇斗争,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气节和崇高牺牲精神。
位于仿中南海西花厅前的周恩来铜像广场,是瞻仰者们最喜欢的留影地点。7.8米高的周恩来铜像高高矗立,他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面带微笑、神色自信泰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74年,罹患膀胱癌的周恩来一度被折磨至体重61斤。尽管如此,在1974年1月至5月共计139天的时间里,他仍有126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遗产、没有子嗣,甚至没有留下骨灰和墓碑,他却在人民心里留下一座永远的丰碑。
1986年,经中宣部批准,周恩来纪念馆选址在淮安区桃花垠的一个三面环水的湖心半岛上——在此建馆无需占用耕地和搬迁居民,符合周总理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自1992年1月6日落成开放以来,周恩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000多万人次。时值盛夏,纪念馆旁的池塘开满了荷花,稚子随着父母来此游玩。父母闲谈,幼儿欢笑。想来周总理见了此番场景定会欣喜万分。
“我们要从周恩来总理的精神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定信仰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把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转化为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和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 韩炎同学表示。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同学们们明白了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当代青年不仅要缅怀追忆,更要传承发展,不辜负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前进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于担当,为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文字来源:鲍成功
图片来源:朱旭东
机电工程学院“周恩来纪念馆红色寻访实践团”
2023年7月16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45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