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誓愿续红医心,扬医德彰大国风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红医精神”,培育当代医学生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助力中国“红医”形象走向国际舞台,7月15日至7月26日,南通大学医学院“关爱失能老人”江海康养实践团队成员于南通市开展探究传承“红医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观院史馆、采访援非医疗队队长等形式探源“红医”文化,通过与来华留学生交流,分享“红医”事迹,宣传“红医精神”,引导青年学子研习“红医”文化,践行“红医精神”。
参观与探源: “红医精神”在南通
活动第一站,团队成员来到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文博中心,参观通大附院院史馆以及中国眼科博物馆,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感受最真实的过去,探索伟大“红医精神”在南通历史长河中生动体现。
院史馆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代代附院人接续奋斗的生动图景,通过参观院史馆,团队成员感动于革命战争年代南通医士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敬仰于新中国成立后无数医士为医学潜心钻研,孜孜不倦的高尚精神;受教于南通医院创始人张謇和张詧“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办医理念及历代附院人的赓续传承。
接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前往参观了中国眼科博物馆,该博物馆是是我国医学门类首个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博物馆,收藏有国家一级文物一件、三级文物三件。“一级文物是苏州医疗仪器厂为毛泽东主席白内障手术定制的手术器件。这件文物由当时做手术的唐由之教授捐赠,也是‘镇馆之宝’。”讲解员介绍到。在讲解员生动的解说中,团队成员了解了这“镇馆之宝”背后唐由之教授为毛泽东主席实施白内障手术的故事。“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这句毛泽东主席手抄赠与的诗句,彰显了唐由之教授从容豁达、敢于担当的人生风貌,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崇高精神。团队成员在听完讲解后皆情不自禁地为唐教授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鼓掌。
采访与感悟: “红医精神”在身边
活动第二站,团队成员前往采访了第31期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瞿利帅,通过瞿队长的口述,感受“红医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团队共12人,于2021年9月启程前往受援国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执行了为期1年的援外医疗任务。”瞿队长首先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他参与的第31期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援助任务,随后他谈到,在援助过程中团队常常遇到的器械、药物不足的情况,因此经常需要援非医疗队医生利用现有的类似器械或类似药物进行改装自制,有时还需向国内医院大后方求助,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
团队成员严浩铭在采访瞿队长后表达了对援非医疗队成员的敬佩之情,他表示,医务工作者出征援非,不仅要面对非洲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医疗环境,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抗击疫情、救治生命,这是一场逆风出征,而他们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凯旋,这是南通医学支援非洲和南美洲的行动缩影,更是“红医精神”在当代的鲜明彰显,这样的精神值得后辈医学生学习。
交流与践行: “红医精神”在青年
活动最后一站,团队成员联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来华留学生、南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开展感悟交流分享会。首先,实践队队长丁永峰通过讲述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广大红色医生在枪林弹雨之下抢救红军和人民群众生命的历史,介绍“红医精神”的历史起源。接着,团队成员阮钰洁用英文为大家分享了唐由之教授用用中医金针拨障术为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的故事,并展示了中国眼科博物馆中收藏的手术器械照片;团队成员丁润民结合援非医疗队视频,介绍江苏自1964年起持续开展的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展现了中国践行人道主义精神,为人类健康事业持续贡献力量的大国形象。
通过此次感悟交流分享会,参会者对“红医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使大家切实体会到“红医精神”在中国医务工作者中的代代传承。来自巴基斯坦的Ali表示,这次的分享会使他对中国医生所秉持的伟大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代代医生用行动诠释“红医精神”的行为让他深受感动。
实践团队的成员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他们对“红医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涯中,他们将以“红医”前辈为榜样,在提升自身医术的同时注重自身医德的培养,以切实行动赓续弘扬“红医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1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