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二十大隆重召开。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响应总书记号召,地理科学学院组建关于太湖近年来治理成果的发展成就观察团,开展202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团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分别前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紧邻太湖的苏州市与无锡市,将资料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深入了解太湖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为建设家乡做准备。
无锡篇
在无锡,观察团前往了无锡梅梁湖和贡湖——2007年蓝藻爆发最严重的区域(图中表识位置)。由于蓝藻堵住自来水厂入水口,污染水质,因此造成了当年无锡等地“临近中国五大湖,而没有可饮自来水”的窘迫境地。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治理人力物力投入,仅2023年一年便计划投入资金646.1万元。在政府如此力度的治理下,2020年太湖整体水质已转为Ⅳ类,相较于2007年越升了整整两个等级,富营养化程度已从中度转为轻度——太湖的水质环境正在慢慢好转。
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时所摄照片
如今的贡湖湾湿地 中国青年网 鲍佳琦 摄
在贡湖湾,观察团参观了许仙港藻水分离站。在分离站,同学们了解到了藻水输送、沿岸推流、沿湖生态清淤和芦苇荡清基等系列工程给太湖带来的巨大变化。据工作人员讲,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将蓝藻转化为肥料或将其转化为无毒的高蛋白粉,这种技术虽然尚未成熟,但一旦研发成功后,太湖的蓝藻不仅不再是污染,而且将成为为人类所用的新能源。
南京篇
6月30日,实践团队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参观学习,以研究太湖变化为主要目的,以参观诸多高精尖科学仪器为个人提升,在董老师和林琪博士的带领下,感受了研究所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真切感受太湖治理背后的技术保障。
图为带队老师董一凡和林琪博士在入口处为同学们讲解研究所主要实验室的场景。中国青年网 王厚为 摄
在研究所中,同学们在科研成员讲解下,分别认识了伽马能谱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等高精尖仪器,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研究水质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切实感受国家治理太湖背后的技术支撑。
图为同学们在听取研究员介绍 中国青年网 高勇 摄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在董一凡和鲍佳琦老师带领下学习林琪博士对于太湖的治理措施及其水环境变化的分析,从中可以更加深层次了解到气候变化对于太湖藻类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发展,也为蓝藻在冬季的爆发提供了条件。这对人民和政府对太湖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青年网 鲍佳琦 摄
苏州篇
在苏州,观察团前往了苏州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重点参观了西山地质博物馆。在博物馆中,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了当今为地学工作者普遍接受的太湖成因的说法—“宣泄不畅,积水成湖说”——即太湖总体处于平原,地势较缓,这既是太湖的成因,也是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其流速较缓,总体较为平静,营养物质不易与外界交换,再加上长期人类活动和污染排放便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水化泛滥的悲剧。
图为同学们参观太湖石 中国青年网 张安琪 摄
观察团还前往了清雍正八年始设置的太湖水利同知署,这是太湖流域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一代代太湖水利人在流域规划编制、水环境综合治理、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河湖管理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流域治理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前辈们打下的基础,后辈们才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太湖治理工程推进的蒸蒸日上。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留恋 中国青年网 鲍佳琦 摄
总结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太湖治理的工作成效,也感受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时,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关停了一批高污染企业,这不仅保护了太湖的生态环境,也建设了人民的福祉。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谓圆满成功,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通过实践提升了自己,更加坚定了跟党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2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