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2日,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为加强地质学子的知识学习、宣传防灾减灾以及基础地学知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乡村振兴”这一政策的了解,特派遣“寻访·增识·互联”地学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去到桂林市灌阳顺溪村进行寻访学习以及实地考察,而我作为实践团的一员,也有幸参与其中。
11日一早,我便跟随三位指导老师以及其他成员一起坐大巴前往顺溪村,去时的路不似我心中所想那般平坦,路程不长却异常颠簸,原来在桂林独有的地形地貌下,我们一行人去往的顺溪村不似别村那般平原居多,而是山路偏多,这也导致村子周围的山体滑坡较多,岩石滚落至路边,也留下了许多凹坑,“山多、路不平”也因此成为我对顺溪村的第一印象。
可当我抵达顺溪村村委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我改变了看法,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陆让附近的村与村之间互通有无,路两处虽然地势高低不一,但是一栋栋翻新的房屋错落有致,我知道,这是乡村振兴带来的景象,看着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我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在顺溪村村委进行的座谈会中我们从驻村第一书记——陈书记那里了解到村子里大多是老人和在附近上学的孩童,因为村里地势条件的限制,村里没有特有的企业,青壮年大部分都去往其他的省市读大学、务工,地里的农田大多被企业承包,让村民们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当我们走访调研、宣传科普村民经过田间地头时,我发现少数的土地被村里的农民经营着的土地大都被种植蔬菜瓜果用于自给自足,农忙的农民伯伯们也说:“自家生产的菜,吃着放心”,虽然高温天气下他们用于擦汗的毛巾都在滴水,但面对长势很好地田地,他们的脸上更多地是洋溢着喜悦,靠天吃饭的他们,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相比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图为实践团在顺溪村村委进行座谈会。“寻访·增识·互联”地学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韦开福摄。
图为实践团在顺溪村进行走访调研、宣传科普。“寻访·增识·互联”地学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黄日升摄。
在陈书记的热情带领下,我们也有幸参观了灌阳神农稻博园,灌江丰富了灌阳县这片土地,而其流经的神农稻博园也正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所用于科研的地方之一,袁隆平院士也曾为灌阳县题字“灌阳 广西超级稻第一县”,我跟随团队来时,晚稻正处于生长期,虽不见歌手李健《风吹麦浪》歌词“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微风中带着收获的味道”那般壮丽的景象,可当我看到大片绿油油、生机勃勃的小麦,作为小时候下过地但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还是不禁感到震撼,袁爷爷的那段话“一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也在这一瞬间涌入我的脑海,“禾下乘凉”是一个理想的、从未实现的梦,却也是袁爷爷倾尽一生时间努力靠近的梦,所以,梦想的意义不在实现它,而是在于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向着理想前进的过程中,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作为地质学子,脚下的地球不仅是我要学习、了解、研究的对象,也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来源,人类改造它的同时,也应当时刻警醒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
图为实践团与顺溪村第一驻村书记陈书记参观灌阳神农稻博园合影留念。“寻访·增识·互联”地学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梁金兰摄。
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极少与土地打交道,但我们也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生活资源的来处,我想,乡村振兴的意义之一便是让外出丈量世界、增长知识才干的孩子们记得常回家乡看看,不仅要看望落叶归根、驻守乡村的父辈,也要看看祖国这些年发展以来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2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