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华中农业大学学子调研湖北水产种业发展
7月12日至18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湖北省武汉市、鄂州市开展水产种业调研。实践团将走进生产一线,结合专业知识,旨在拓宽视野,树立大食物观,深入了解水产种业的现状、难题及潜在机遇。
深入智慧渔业设施平台,见证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汗水渔业”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渔业的需要。渔业在不断朝着具有科技含量的方向升级,渔民们正在用科技点亮智慧渔业的发展。为真正了解智慧渔业的建设情况,7月12日上午,实践团调研了武汉青鱼原种场,实地参观了场内的智慧渔业设施平台,见证了科技创新点亮智慧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原种场负责人丁运敏介绍,武汉青鱼原种场由武汉农业集团投资成立,占地1580亩,主要负责为长江青鱼种质基因库500组原种保种,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青鱼原种场。该场作为武汉多所科研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实践团成员在场内员工黄瑶的带领下,参观了场内的智慧渔业设施后台。在这里,实践团成员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智慧渔业设施,看着屏幕上实时播报的数据,成员们不禁发出惊叹。其中一项鱼病检测技术让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仅需把鱼体表现的症状提交后台,就会有相关领域专家免费提供解答与帮助。
此外,实践团还向黄瑶了解到场内的一大特色——吊水鱼,是将长到一定规格大小的青鱼转移到鱼池中饲养,不再进行任何投喂,只吃浮游,让鱼“瘦身”,直到它们将体内的代谢物排干净就可以投入市场售卖。由于这类鱼蛋白质含量更高,肉质更加紧致,倍受消费者青睐,价格比普通青鱼高一些。一天下来,实践团成员最大的感受就是“炫酷”。从交配到育种,现代化技术与自动化系统相结合,真正做到青鱼“优生优育”。
团队在武汉青鱼原种场合影
探索名贵水产品繁育中心,学习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刀鲚,又名刀鱼,营养价值高,位列“长江三鲜”之首,但其产量主要为野生捕捞,因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普通百姓难以承受。刀鱼人工驯养与繁育工作亟需突破。为了解刀鱼人工驯养和繁育方面的工作,7月13日,实践团成员前往武汉市蔡甸区的武汉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见面伊始,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对实践团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养殖设施。
在参观过程中,陈国荣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合作社是武汉首个刀鱼、河豚和鲥鱼的繁育养殖试验示范基地。”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刀鱼、河豚和鲥鱼合称“长江三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营养价值闻名于世,肉质鲜美,但对养殖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在大水面养殖的情况下,为了时刻维持养殖水温在18℃-30℃,夏天需要不间断向水体中喷洒井水,冬天需要搭建大棚进行保温。
同时,长江三鲜都是洄游鱼类,淡水产卵,繁殖后入海。为了满足长江三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合作社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向水体中小心地添加含盐化合物,使鱼体逐渐适应养殖环境,这是一份需要时间与耐心的工作。
最后,当谈及与水产养殖的缘分时,陈国荣脸上挂满了笑容。他说:“我是从2013年才开始做水产养殖的,纯粹就是因为喜欢。”至于为什么选择养殖难度大且价格昂贵的“长江三鲜”,陈国荣补充道:“教授们都告诉我这个有难度,而我这个人偏偏就喜欢挑战极限。”
开展刀鲚人工驯养与繁育工作,将其野生变家养,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对长江优质鱼类的消费需求具有重大意义。但刀鲚人工驯养与繁育中普遍存在应激致死、苗种存活率低、养殖模式缺乏、越冬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使得这项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不少养殖主体单位望而却步。目前,合作社养殖的“长江三鲜”尚未进入零售市场,大部分都用于科研试验。虽然在创业初期经历了诸多波折,但是因为热爱,陈国荣一直坚守在这个行业,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名贵水产品养殖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让它们能够被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实践团成员同武汉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交流学习
参与基因研究,助力武昌鱼育种进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出课堂,走向实践。7月14日至18日,实践团队在水产学院鲂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专家高泽霞教授课题组的武昌鱼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团队的带领下,赴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开展武昌鱼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研究的采样工作。
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是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和国家大宗淡水鱼团头鲂育种基地。2009年至今,武昌鱼原种场和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就武昌鱼的研究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形成了产学研校企合作方式。
在此次采样中,实践团成员对来自湖北海大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1000条一龄武昌鱼群体进行了生长指标(包括全长、体长、体重)测量,并采集对应肌肉、性腺、尾鳍样品用于后续进一步研究,为后期武昌鱼全基因组建构及武昌鱼优势种质筛选奠定基础。
起初,狭窄的操作空间使得人员流动不畅导致研究进程缓慢,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操作空间实现高效流转?经过午休间隙的讨论,实践团制定了一条直线式循环的操作路线——实践团成员一共分为捕捞、测量、剪鳍条、记录、芯片注射等5组,每条鱼自某个鱼池捕捞上岸经过一个循环又放到专门的鱼池,如此往复,有效避免了人员的来回流动。
五天的实践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科研的魅力与艰辛。实践团成员朱紫燕说:“虽然武昌鱼的遗传改良工作量大,流程繁琐,但武昌鱼是湖北省的历史文化名片,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其性状的改良对社会有实实在在的贡献,更是在践行习总书记的大食物观。所以若能找到目标性状关联的关键基因,筛选并创制武昌鱼生长、抗病和抗逆新种质,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实践团成员在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实践学习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树立并践行了大食物观,了解到水产种业发展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融入,同时还需水产一线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的拼搏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3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