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7月23日电(通讯员 史佳敏)为了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探寻非遗魅力,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暑假社会实践队部分队员于2023年7月18日,来到十笏园非遗空间拜访了多位非遗手工艺人,通过体验制作过程和进行采访,对非遗传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图为实践队员来到十笏园非遗空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访非遗传人,晓传承之况
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多样,十笏园非遗空间将各种非遗项目进行集聚,传承人们在此安设工作室,供人们来参观、学习和体验,实践队员们在此依次拜访了风筝传承人刘志江老师、老猫花灯传承人李梅老师、面宿传承人孟祥祥老师等。
实践队员通过采访得知当下非遗的传承环境令人堪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高科技技术迅猛发展,这些都对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而且增加了人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就使得传统艺术的传播受众越来越少;现代手工业普遍利用高科技,产品更加精美,产量更高,更加适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这些都威胁着传统手工艺。与此同时,非遗的传承人也面临断层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家族传承或者师徒传承的形式。然而,在潍坊原有的老艺人大多都已过世或者年事已高,许多候选的传承人意识不到非遗的重要性,受利益的驱使,纷纷改行;一些人只是出于好奇学习非遗的知识与制作,缺乏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另外,培养非遗的传 承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这些都阻碍了非遗传承人的发展,造就了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中断的局面。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李老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李梅老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刘志江老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体验制作过程,感受非遗魅力
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分别体验了风筝绘制、花灯制作、面塑捏制等工艺。实践队员通过体验感受到非遗的制作工艺大多比较复杂,比如风筝制作需要经过“扎”,“绘”,“糊”三步,面塑主要是用手和简单的工具进行揉、搓、挤、压、团等,要制作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需要每一个技艺和手法的娴熟应用,并且需要制作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大多数的技术都是需要日复一日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才能够熟练的掌握的,一般情况下完成意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熟的作品,老师通常需要短则二三天长则数月不等。实践队员体验的只是最简单的工艺和手法,但是仍然需要老师们不断地指导和协助才能马马虎虎完成一件作品,由此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了作为非遗手工艺人的不易。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花灯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面塑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风筝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非遗之美,传得永生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受时代的冲击也面临着发展的种种困境,但是通过学校宣传、鼓励创新、保护和发展非遗传承人等途径,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地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学校邀请传承人在学校开设非遗兴趣课,既加大了对学生的非遗宣传,还提高了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老猫花灯传承人李梅老师正是在这个活动中收到了一名小徒弟。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继续传承下去,只有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工艺和高科技,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比如非遗元素的多元应用、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等等。通过数字化、电子化科技建立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名录和传承人名录,并且定期宣传和展览,提高非遗在民众中的认识度。实践队员据了解发现大部分非遗传承人都会通过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进行直播来宣传相关非遗工艺和作品;通过淘宝、亚马逊等电销平台将工艺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图为李梅老师的小徒弟帮助李梅老师制作花灯骨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宇琦 供图
图为非遗空间直播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佳敏 供图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丰硕,而且种类繁多。它如一本历史书记载着潍坊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潍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只有传承和创新在能让这些文化瑰宝永世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4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