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自汉代时开始种植,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下逐渐进化而成,明万历《高州府志》载“化橘红唯化州独有”,更被李时珍编入《本草纲目》。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自发成立“小青禾”赴茂名探寻非遗化州橘红乡村振兴实践团(以下简称为“小青禾”)踏上了茂名的土地,于7月13日—7月17日实地走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有幸小青禾团队能够进一步深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化州橘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情况,为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开始,我们对化橘红非遗文化的了解仅限于片面的认知,然而,在7月13日,“小青禾”成员与化橘红非遗传承人柯东杏女士亲身到坡咀村的化橘红树下摘果,杀青,切片等初处理,航拍家达埇橘红树林,参观了制作工厂、与工艺师傅互动。这一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非遗文化的珍贵之处。
为了拍摄化橘红的古法制作流程,“小青禾”团队首先参观了坡咀村的村口橘红树。虽然这个月份的橘红不是最好的采摘季节,树上的橘红已经开始由青变黄,但是它仍然包含着坡咀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橘红树上采摘新鲜橘红果后会先浸入滚烫热水的锅中进行杀青软化,是为了消除皮上的虫卵和消毒,之后使用刀具将橘红果切片,再将外皮剥离,只保留皮,剥离的外皮需要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晒烘干一段时间,最后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密封袋中。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互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化州橘红非遗文化对于当地人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项非遗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代代相传的智慧和情感的传承。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乡村振兴中宝贵的资源。
图为化橘红传承人演示橘红切片 通讯员邓昕摄
“这是我们其中一个三十亩的橘红基地。”柯姨指着家达埇的一片茂密橘红树林说道。“小青禾”团队将在此地进行航拍拍摄,从高空俯瞰,我们看到了广袤的橘红树林覆盖着整片土地,形成了一幅壮丽而宏伟的画面。树冠蓬勃生长,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而橘红果实点缀其中,给整个景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阳光的照耀下,整个橘红树林散发出迷人的光彩,令人心旷神怡。
图为“小青禾”团队拍摄橘红树林 通讯员陈智楷摄
参观完家达埇橘红基地后,我们驱车前往橘红制作工厂。现代化生产化橘红运用专业的智能橘红烘房、自动分拣装置等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大的提高了橘红在晾晒和分拣等环节的效率,自动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可以减少人力投入和操作时间,缩短了制作化橘红的周期,满足市场对橘红的需求,并为乡村振兴中橘红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现代化生产方法的引入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延续和传承,更是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体现。在保持传统工艺特点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智能设备的运用,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创了橘红产业的新发展模式。这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图为橘红制作工厂中智能橘红烘房 通讯员张杰摄
虽然拍摄时天气炎热、日光暴晒、还有很多蚊虫叮咬,但橘红非遗传承人柯姨仍亲历亲为地带领同学们采摘橘红鲜果、深入橘红树林、参观制作工厂;制片组和后勤组同学也极致地进行场前场后的设计布置,辛苦的同时也深刻的理解到化橘红文化的传承意蕴和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这让我们在过程中不仅得到了见识和才敢,为推动橘红销售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更是多了很多意志坚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增进着我们与化州点点滴滴充满温暖的情谊。这天的收获不仅仅是对化州橘红非遗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思考和认知。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身份的象征。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通讯员:陈卓潆 刘嘉慧 骆浩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7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